青州市文化惠民让百姓过足戏瘾
动作很专业,腔调够纯正,我都等不及想看下一场了!”张益民是山东省青州市谭坊镇人,不久前看了一场该市云门剧院表演的传统京剧《花田错》,至今仍意犹未尽,“我是个老京剧迷,现场看戏真是过瘾。”“我们剧院和青州市签了协议,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安排200场免费的公益性演出,包括传统京剧、曲艺快板、小品表演等。”云门剧院院长马保光告诉笔者,“演出后,市政府会根据演出数量和质量给我们拨款,不需要群众花一分钱。”
据青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国玮介绍,近两年来,青州市整合成立了京剧团、吕剧团、综艺艺术团、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团等民营非企业性质的“青州市十大民间文艺团体”,并设立专项文化资金,政府购买“十大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现在,“千场大戏送乡村”活动已经成为青州市文化惠民的品牌项目。
正在带领着队员们排练传统剧目《游湖》的青州市艺术剧院京剧团团长丁枢忠告诉笔者:“演员们最近几天都在加紧排练,争取让观众尽早看到更多经典片段。”
在实行“政府买演出,送戏下乡”政策的同时,青州市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争取企业和社会资金300多万元,赞助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13年先后举办了由企业赞助的全民读书节、合唱大赛、文化广场表演秀、家庭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村里办起“老年自乐班”
2月28日,笔者来到青州市王坟镇平安庄村的文化大院,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自乐班舞蹈队的老人们挥动着红绸翩翩起舞,锣鼓队的老人们则铆足了劲儿,把锣鼓敲得震天响。
“农闲时节,正好是我们自乐班搞活动的日子。”56岁的杨春红告诉笔者:“刚开始大家是因为爱好唱曲,一有时间,几个人就凑到我家里,一块儿唱,一块儿玩,后来人多了,干脆就成立了老年自乐班,正好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大院里宽敞,设备也齐全,我们就把活动地点转移到了这里。”
据杨春红介绍,老年自乐班从2010年1月成立以来,已经从最初的10个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0余人,“农忙时我们定时活动,农闲时就天天活动。”
现在,平安庄村的老年自乐班在邻近村已经小有名气,逢年过节或谁家办喜事,都会邀请他们去表演。为了让老年自乐班办得更好,王坟镇政府为他们配备了乐器和音响设备,还专门从青州市文化馆请来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
相对于自乐班里的“老将”,杨红霞算是初学者,但是她的收益却不小。“以前我又是糖尿病、又是高血压,自从加入自乐班,隔三差五地又唱又跳,感觉人精神了,身体也轻快多了。”
“过去人们农闲时只能打牌喝酒,因为一点小事儿都能吵起来,现在大家吹拉弹唱、阅读书籍、锻炼身体,变化可大了。”村民王昕告诉笔者,不只是邻里关系,就连婆媳关系都比以前和谐多了。
建平台展示非遗绝活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功夫练到八年上……”2月14日,在青州宋城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上,71岁的老艺人李艺来到这里,免费为市民表演。
青州市民杨明怀对笔者说,“我打小就喜欢听山东快书,风趣幽默的语言最能打动人,这次有机会免费向老艺人学习绝活,心里非常高兴。” 从2012年5月开始,宋城中这条500米长的古街,已经成为青州市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今年春节期间,青州市由政府买单,邀请满族八角鼓、青州花毽、青州挫琴、青州府泥塑等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8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一条街为游客免费表演,并向市民免费传授各种技艺。
“扑蝴蝶”是青州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已被列为濒危项目。现在,在青州宋城非遗文化展演一条街上,民间老艺人李光武基本每天都会表演4个小时。他告诉笔者,现在就想着把“扑蝴蝶”传承下去,“春节这几天,发现了4个好苗子。”在李光武看来,只有展示出来,让普通老百姓看出门道,才能让更多人产生学习的念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