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小记者 发表于 2014-3-27 08:32:36

青州投资8000多万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阳春三月,笔者来到山东省青州市东夏镇王小村,发现干干净净的村道旁设立了多个环卫垃圾箱,时不时有村民提着垃圾桶往里面倒,两名保洁员正走街串巷地清扫村道,随后这些生活垃圾将由镇上的环卫车运走。
    在青州,告别脏乱状况的不止王小村。近年来,青州市已累计投资8300万元用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初步建立健全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全市1058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了100%,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前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固体废弃物越来越多,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现象越来越严重。限于村里经济能力,镇村环境卫生工作相对薄弱,环卫基础设施与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一些农民环境卫生的意识淡薄,垃圾随仍随倒现象普遍,给村民们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不便乃至健康隐患。
    如何有效解决垃圾问题,还群众一个健康、整洁的人居环境,青州市认识到要想实现村容长期整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单靠“突击”不行,单靠各村的自身力量也不行,必须统筹规划,统一行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
    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大环卫格局。青州建立健全例会、督查、考核制度,坚持每月对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一月一通报,协调解决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精细化”监管。质量是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生命。实施精细化作业是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州先后投资5420万元购置了城乡环卫一体化设备及基础设施,各镇(街道、开发区)累计投资2880万元,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目前,全市已建立13座垃圾压缩中转站、购置88辆垃圾收集车,配备生活垃圾收集箱12916个,建设垃圾池2135座,聘保洁员2715人,实现了街道有专人保洁,垃圾有专人专车收集,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较大改善。
    借鉴外地经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主动到湖南省的攸县,临近的寿光、昌邑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经过分类筛选,提出了在青州采用两种方式分区治理的方案,即将镇区及周边、水源地、风景区等列入统一处理区,将平原偏远村、山区镇村等列入分类减量区,推行以村或户为单位将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各镇将两种处理方式划分到了村,划入统一处理区的村庄有659个,划入分类减量区的村庄有388个(占总数的37%)。分类减量区的垃圾减量可达到30%左右,大大节省了运行成本,缓解了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的库容压力,加快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进度。
    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了城乡环卫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面貌靓起来,提升了乡村文明水平,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引来人民群众一片赞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州投资8000多万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