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弄丢 发表于 2015-5-27 13:42:45

论阿弥陀佛的发音

 回归传承,护持正法
  ——论阿弥陀佛的发音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众生障深慧浅,不明佛意,不解正法,对于许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时,就连中国人念了快两千年的阿弥陀佛圣号的发音,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也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佛弟子。有鉴于此,末学不才,希望尽可能理性地、客观公正地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亟待厘清的问题,以去除大家心中的疑惑。

  一、从佛经的翻译来看

  这个问题,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就一定要从佛经的翻译上寻找突破口,因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则与依据,是一切讨论的基点。
  我们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于古印度,一生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佛涅槃后,其弟子们将佛所说之法予以结集并流传于世,这就是佛经的由来。印刷术是中国人的发明,古印度是没有印刷术的,最初的佛经刻在贝叶上,一种便于刻写的树叶,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将佛经刻在上面,这就是贝叶经的由来。贝叶经就是写在贝多罗树(又名多罗树、扇椰子)叶子上的经文。那么贝叶经所使用的是什么文字呢?根据史料及现存的贝叶经,我们可以知道是用梵文记载的。不过这梵文是悉昙体梵文,而非今天的拉丁字母化的新梵文,这一点必须加以注意。
  现在问题来了,悉昙体的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中国人怎么可能认得?是的,中国人使用的是汉语而非梵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是两个远隔万里不同国家的语言,当然不能互通的。那要怎么办呢?别急,事情总会得到解决的。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佛教是怎么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大约在西汉末至东汉初年,也就是公元前后佛经开始经丝绸之路由西域僧人传入中土,其代表人物有安世高、支娄迦谶(chèn)等法师。中国佛教大致经历了译经、形成学派、创立宗派三阶段。古印度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由译经开始。
  支娄迦谶(公元147年~卒年不详),月氏国(西域古国)人,精通汉语,于东汉桓帝末年来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工作,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般(bō)舟三昧经》二卷(现存本三卷),这是西方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内地的开端。
  《般舟三昧经》云:[如是颰(bá)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这个地方,是汉语佛经中第一次出现“阿弥陀佛”四个汉字字样。由此我们知道,将悉昙体的梵语佛经翻译成我们能够读懂的汉语佛经,最初是西域来的高僧完成的,功德无量。这些西域来的高僧,他们都是精通梵语的,而且也精通汉语,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完成佛经的梵汉翻译工作,否则便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请我们大家想一想:这些西域来的高僧,他们不懂梵语吗?不可能。他们不懂汉语吗?不可能。既然如此,梵语“ ”的读音他们读不准确?不可能。汉语“阿弥陀佛”的读音他们读不准确?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足够的理由确信当东汉时期西域来的高僧支娄迦谶法师将梵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的名号译成汉语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时候,其音,其形,其义都已确定下来了呢?当然是这样的,这是毫无疑问。那么接下来的就是“阿”的发音问题。
  “阿”的发音,可能按今天的音来念吗?这肯定是荒唐的。既然是古人翻译了佛经,那么佛号也应依古音来念才对。我们怎么知道这个“阿”字的古代发音呢?不要急,当然有办法。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但古人有音韵书。所谓音韵书就相当于今天的注音书,一个字怎么发音从音韵书中查得到。佛经的翻译工作到宋朝时差不多就完全停止了,这里我们查宋朝的音韵书《广韵》,查得“阿”的发音是“乌何切”。所谓“乌何切”是古代的拼音方法,即取“乌”的声母与“何”的韵母相拼而得到一个音。如果按现代汉语拼音来说,乌的声母是w,何的韵是e,得到一个we音,而w是影母,视为不发音,(为了使问题简单化这里不深入讨论影母)所以最后的发音是e,这就是为什么北方方言区的人念佛念“阿(e)弥陀佛”的原因。(现存有录音可查的代表人物有宣化上人和梦参老和尚等)但是古代是没有汉语拼音的,如果按古音又是怎么发音的呢?按古音的话“乌何切”会得到wo,最后的发音是o音,这就是为什么南方人会念“阿(o)弥陀佛”原因。(现存有录音可查的代表人物有广钦老和尚、妙莲老和尚等)“阿”的古音是o,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北方多次民族大融合,北方方言区最后演变成了今天的e。虽然看起来是两个音,其实仍很接近,都是喉音,读快了很难分辨彼此,两个音指向的其实仍是同一个古音。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我们再查更早的音韵书《说文解字》,“阿”仍是“乌何切”。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十四:“【 部】大陵也。一曰曲 也。从 可聲。烏何切。”《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般舟三昧经》翻译于公元179年,二者年代非常接近,实际上这个“阿”字的读音依据《说文解字》当然显得更合理一些。但无论是东汉的说文还是宋代的广韵,虽时隔近千年,但“阿”字的发音不变,都为“乌何切”,这足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这句佛号有着悠久而稳定的传承音。
  将梵语“ ”译成汉字的“阿弥陀佛”,正是《四分律》中“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的体现,这项工作已经由古代的译经师给我们做好了,我们遵守就是,没必要再违背古人言教创新一个a音出来。难不成我们再将佛经从梵语到汉语再译一遍?即使这样仍是违背佛陀教诲的,因为这项工作已经由前人完成做好了,重新来过就变了一国有两个标准,与佛说不合。
  《毗尼母论》中又有:“佛告比丘:‘吾佛法中不与美言为是。但使义理不失,是吾意也。随诸众生应与何音而得受悟,应为说之。’是故名为随国应作。”我们由“随国应作”可知,这说的是随一个国家而作。既然古代中国已有译经师译为“阿弥陀佛”,那么这就是中国这个国家所认定的佛号,汉语中的佛号,应予遵守,不可以违背,其读音当然也不能违背。
  “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上文出自鸠摩罗什法师译讫于公元405年的《大智度论》,沿用的也是“阿弥陀佛”这一译法,还有我们常诵的《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都是罗什法师翻译的。
  实际上,《四分律》属律藏,《毗尼母论》是注释《律藏》〈犍度品〉的典籍,根据佛制,在家人都是不可以看的!但既然论坛上有人拿出来,我就直接加以引用,并作适当解说。其实这更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的名号以汉字“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后,其音、形、义后人都当遵守。
  再者,梵语的“阿(o)”对应的汉语意思是“无”,“阿弥陀佛”翻译过来就是无量寿佛。还有如阿(o)罗汉(不生)、阿(o)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阿(o)难(无染)、阿(o)僧祗(无数)等等“阿”都是无的意思。念“阿(a)”多用在称谓前,如阿公、阿婆,无意义,不具有“无”的意思,这样“无量(寿)佛”就变成了“量(寿)佛”,肯定是不对的。佛说“但使义理不失”,现在义理皆失,明显有问题。

  二、从调查结果来看

  对“阿”字历史发音的调查,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征集中国民间南北各地六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发音情况来加以综合判断,并最终得出结论。
  经过现实生活中的观察和网络上(论坛、QQ群)的调查统计,现在基本上可以肯定在中国的民间,南方人“阿”多念o音,北方人多念e音。
  属于南方的广东省不论白话、客家话还是潮汕话,都是念o。福建话也是念o,听听广钦老和尚念佛就很清楚。不可否认,广东、福建(台湾讲闽南话)两省较其它任何省份更接近古音,较完善地保留了中国古汉语的发音,而唐宋之后佛经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所以说这个字一定要发古音的。根据古代各种音韵书可知,“阿”根本不存在a的发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判定佛经中阿弥陀佛的“阿”不可能发a音,而是o音。
  根据调查,除广东、福建两省外,浙江、江苏(部分)、安徽(部分)、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广西等大部分地区都发o音。也就是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所有地区(中国南部及中部),都是念o。不但如此,发o音甚至还可能延伸到黄河流域的某些地区,可见,大半个中国都是念o的。除以上地区外,其余的中国北方地区发e音,相对于o音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也就是说,在中国民间,南方人念佛时念o,而北方人念e,都是对的,这其实也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念佛的传统发音。
  至于为什么南方人念o而北方人念e呢?虽然这两个音挺接近,为什么还是有所不同?这是我一直困惑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地域的不同而导致的方言差别。直到前几天突然念头一闪,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确确实实是因为地域的不同而造成的发音差异。实际上南北不同的这两个音,本来指向的就是同一个古音,完全是同一个音在中国南北方的不同读法。
  那么我是怎么悟透这个问题的呢?本人是湖北黄冈人,念佛按老家发音“阿”是o音。黄冈方言不属于江淮官话,其实也不属于西南官话,有人认为是古楚语。就其许多发音特点来看,和南方话比较接近,比如“上街”读上gai,“中间”读中gan,“穿鞋”读穿hai,“上下”读上ha,等等。而e这个音在黄冈方言中是不存在的,一律代之以o。比如“上课”读上ko,“大哥”读大go,“科学”读ko学,“蝌蚪”读ko蚪,等等。反之,在老家方言中,许多地方发o音的,到了普通话中就要变成e。这就说明,南方的o音,在中国北方地区后来慢慢演变成了e音,如果从根本上看二者本来就是同一个音,只是因为地域的不同和历史的变迁,南方仍念o,而北方则慢慢变成了e!就是这么回事。
  想到这里,豁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南方的o就是北方的e,北方的e就是南方的o!再也没有疑惑了。而这一点,又更加证明了阿弥陀佛的“阿”,按传统讲确确实实是应发o音的。
  至于说到a音,则完全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作为佛经中的一尊佛的名号,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a的发音,否则的话,中国民间一定应该保留有这样的念法,但是通过调查统计,这样可能性并不存在。

  三、从现实情况来看

  经过“文革”十年内乱,中国大陆佛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寺院被毁,佛像被砸,经书被烧,僧人被强制还俗,最后甚至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该怎么念都没师父教了,仅仅只在中国民间暗地里流传着。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宗教政策的恢复,台湾佛教潮水一般涌入大陆:净空法师念a,大力宣扬a音佛号;南怀瑾教授也是念a,肯定a;还有慧净法师也是念a,宣扬六字洪名。说到大陆自身,其后的大安法师在净土祖庭庐山东林寺也宣扬a音。大陆今天念佛人中念a音的,主要有如上四大传承。
  分析这四派,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净空老法师师从过李炳南老居士等,(李老居士是北方山东人,应念e。)如果说到发a音,很有可能是源于“章嘉大师”。(净空法师这么称呼)章嘉大师即章嘉呼图克图,藏密僧侣。南怀瑾教授早年入川(川西紧靠西藏)求法及闭关,后来还入藏,也有着深厚的藏密背景。这两位发a音应和藏密有关。至于说到慧净法师,早年曾学习日本本愿念佛法门。日本佛法虽然是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但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已经与中国佛教差异很大。日本人念佛念a音。稍晚的东林寺现主持大安法师念a,这个应和近年来大陆一片念a音不无关系,具体原因无法考证。(大安法师俗家江西南昌,那里讲赣语,属南方语系,念o。)
  一个可以看得见的事实就是:现在教内的人“啊”声一片,相反在中国的民间,问起若信佛若不信佛的人,念佛仍是阿(o)弥陀佛或阿(e)弥陀佛。这说明了什么?正是说明了佛教六七十年代的巨大断层,证明了其后八十年代大陆恢复宗教政策以后,以上a音四派对中国千年传承的巨大破坏及颠覆。
  可见,念a音的,多是受外来因素影响,一者是西藏,二者是日本,而并非中国汉地的本土发音。我们看看中国早期的电影如《达摩祖师》及《六祖惠能传》等,以及一些歌曲里面念佛一律是o音或e,从无a音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a音只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不过三十多年的时间。根据《唐韵》、宋本《广韵》等中国古代韵书,“阿”字在古代根本没有a这个音,中国历史上念佛根本没有这个发音。
  至于台湾为什么有那么多念a音的,主要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并建立了许多的本愿寺院,直到今天台湾仍有许多法师在弘扬本愿念佛法门。当然台湾的情况很复杂,念o/e的也有不少。

搜索
复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阿弥陀佛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