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 发表于 2015-6-18 16:30:40

鲁迅为何要写《阿Q正传》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鲁迅为何要写《阿Q正传》?虽然作家写作并非一定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创作动机应该是有的。鲁迅先生宣称自己写小说的动机是“揭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怎样的病苦呢?
  《阿Q正传》写了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屁民阿桂由觉醒到毁灭的过程。阿桂生活在一个没有公平正义的畸形社会,长年累月在生死线上挣扎,他甚至低贱到连姓氏权都不配拥有。他最常做的恶梦就是身后紧跟着一匹贪婪的狼,随时要将他吞掉。他的结局注定要在贫穷孤独麻木冷漠中像大多数奴隶一样悄然死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竟然觉醒了几分钟,他意识到了也许反抗可以改变命运,于是,他由痛恨革命急转为向往革命,正是这几分钟的觉醒加速了他的毁灭,而且使得他的毁灭变得轰轰烈烈。
  《阿Q正传》的主要章节和高潮部分就是“革命”和“不准革命”,正是革命的愿望加速了阿桂的毁灭。整部小说的核心部分围绕“革命”这个话题展开。我们知道,鲁迅非常熟悉中国历史,不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就不可能了解中国的病根。中国历史的病根正是“革命”。
  “革命”一词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周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中国历史和社会的主旋律。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就是改朝换代,就是可怕的轮回,就是恶性循环。这正是中国历史和社会最可怕的病根和顽症。鲁迅先生用阿桂的革命观完整地诠释了中国的传统革命。革命是血腥的,残酷的,就是用暴力手段改朝换代。阿桂革命的动机很明确,就是取代赵太爷成为新的统治者。他认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闯进赵太爷、钱太爷的家里随意地占有他们的一切财物,还可以任意挑选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甚至和赵太爷一样妻妾成群。另外,阿Q的革命还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杀掉或者更残酷地奴役他们。鲁迅先生最担心的就是阿桂式的传统革命获得成功。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传统革命,并没有带来社会的任何进步,而是一次更大的倒退,只不过换了一批更下作更残酷的统治者而已。这样的统治者上台后,他们会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他们的制民防民的手段更高明,他们对民众的镇压更残酷,他们对民众的盘剥更无底线。比如,底层贫苦农民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与同样是汉人建立的宋朝相比,就更残酷,更腐朽,更荒淫,对民众的盘剥更彻底。尽管生产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底层民众期待和渴望那种幸福生活并未出现。更可怕的是,后面紧跟着的不是一只狼,而是一群狼。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满清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内外交困,历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在这个节点上,各种各样打着各种旗号的革命党层出不穷,但是,鲁迅先生理智地对这些革命党保持了足够的警惕,不同的革命团体曾经数次裹挟他参与,他都理性地拒绝了,他宁愿选择当一个旁观者,他并不是怕死,他是从骨子里不相信这些革命党能够给中国带来进步。尸骨如山,血流成河,换来的是社会的大倒退,这种牺牲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这种无谓的牺牲,鲁迅先生是不屑于参与的。他写这篇小说,正是在揭示中国的病苦,警告世人不要盲目投身所谓的“革命”,警惕那些打着革命旗号实现自我野心的所谓的革命者。鲁迅先生思考的是,如何避免中国历史的恶性循环,如何才能避免阿桂式革命的成功。
  鲁迅先生的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鲁迅先生的隐忧化作了刺眼的明忧。“革命”这个话题又摆在了桌面上。

银河仙子 发表于 2015-6-18 17:17:43

我曾经的老师都不知道吧,,,,,,,,,,,,,长见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为何要写《阿Q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