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1.历史上最早“雪中送炭”的人是谁?
“雪中送炭”的由来,和中国中古时期气候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根据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先生研究,辽宋金王朝更迭的三百余年间,我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由温暖向寒冷、再向温暖的变化过程。而北宋时期正是气候向寒冷转变的时期。故而,虽然北宋都城开封在黄河之南,但到了冬天,仍多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一般贫苦百姓之家难免忍饥受冻。如乾德二年十二月,京师下大雪,宋太祖“设毡帷于讲武殿,衣紫貂裘帽以视事”,还觉得很冷。宋太宗淳化五年十一月,有天气“大寒”的记载。至和元年正月,“京师大寒,民多冻馁死者”。宋真宗咸平六年十一月,因为天气“苦寒”,真宗下令“诸路休役兵”。
在寒冷的冬天,皇帝往往赏赐一些物品来帮助百姓御寒,从而出现了“雪中送炭”这样的幸事。据《宋史》载,宋太宗淳化四年,为表现京城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而在二月壬戌,太宗“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碰巧这天雨雪交加,天气非常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宣布,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在这样寒冷的天气中,孤寡老人有了米炭,就等于有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故事就流传开来。而为了宣扬德政,宋朝历代君主中这样的举动并不少见,真宗、哲宗等朝都曾有过。冬季救寒更为迫切的是能够买到低价的柴炭。为此,宋廷常将官府的柴炭减价出卖,以惠贫民,“遇炭贵减价货之,即京师炭价常贱矣”。而“雪中送炭”也成为宋人对朋友过冬最好的馈赠,如范成大曾作《雪中送炭与龚养正》,借助“送乌薪”来表达对朋友的问候。高登也曾因“雪寒官冷家乏薪炭”而作文向朋友求救:“雪中送炭从来事,况尔羁躬觅蠧椽。”
2.额前的头发为什么被称作“刘海”呢?
第一种说法:
相传有一位唐代的仙童名叫刘海(见安徽凤阳府志)。在民间传说中,刘海前额总是覆盖(垂下)一列整齐的短发,模样童稚、可爱。为此,画家画仙童肖像,便以刘海为样,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蜍上,手舞一串钱。而后,小孩或妇女额上留的短发,便称为“刘海”。清朝王韬的《淞滨琐话》:“面同满月,眼若明星,只髻簪花,如世间所绘刘海状。”清朝李伯元的《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剪刘海,下面散腿。”许多人未经考证,不知道“刘海”的来历,经常写成“留海”或“浏海”。是错误的。另外,“刘海”只有孩童和妇女才留。时下一些年轻男士装酷,故意让几绺头发垂于额前,那不能称作“刘海”。只能说是垂在额前的头发!
第二种说法:
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簪子)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在行表示成年的“冠礼”(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代指儿童或童年。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子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留的是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子待到成年以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上的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就由此而来)。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音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第三种说法:
传说在武则天执政之时,某日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这些谋杀者的名单中竟然有上官婉儿的名字。武则天不由得大怒,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行黥刑(一种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的刑罚)。武则天非常气愤地呵斥道:“昔日你的祖父(上官仪)结党谋反,被打入天牢,我念你才华出众才重用你为御前女官。不料你恩将仇报,竟欲谋杀于我,真是气死我了!”上官婉儿听了坦然一笑:“陛下可曾记得奴婢三次挡驾之事么?”武则天细想一下,是有几次传旨御花园摆宴,临起驾时都被上官婉儿呈奏转驾回宫,便微微颔首承认确有此事。上官婉儿道:“陛下可知那御花园已经是危机四伏?当时我参加谋反,正是为了暗中保护您呀!”一席话说的武则天哑口无言,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是金口玉言,黥刑还要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时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花一朵。上官婉儿本来就颇具姿色,刚刚刺上去的那朵小巧玲珑的红梅花,恰置两道娥眉的正上方,犹如二龙戏珠,煞是好看。但这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上官婉儿就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它刚好遮住那个朱砂记号,并称之为“刘海”。宫中妃嫔们看了,觉得竟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显得楚楚动人。于是纷纷仿效,直至如今。
3.鲁智深人称“鲁提辖”,提辖是什么官?
通过《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我们知道了经略府的提辖官鲁智深。那么提辖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提辖首先是一种指挥官,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主要掌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二是事务官,宋朝时,在左藏库(储藏皇家金银钱帛)、文思院(掌管制造宫廷所用的金银器物等奢侈品)、杂买务杂卖场(掌采办宫廷、官府杂物)、榷货务都茶场(掌管茶、盐、香、矾等物品的专卖)四处均设立了提辖官。此外,还设立了督催检查纲运的提辖官。北宋末年,为了应付日益突出的财政危机,官府就在各地寻找矿产,开采铸钱,在各地设置了五路坑冶提辖措置专司,如提辖措置京东路坑冶司、河东路提辖措置坑冶钱监司、提辖措置河北路坑冶铸钱司等。
但是提辖官并非是宋朝才有,如辽朝就设置有四类提辖官:一是为了护卫斡鲁朵和皇帝陵寝和后妃宫帐,设立宫卫提辖官,如有战事,他们要奉命出征;二是在路一级行政单位也设置了提辖官,高于州刺史,主要掌管番汉相涉及抓捕盗贼的事情;三是在贵族的领地头下州也设置了提辖官,主要掌管头下州的钱帛赋税;四就是职位不高,拥有多项任务的一般的提辖官,这类提辖官数量很多。
4.古代为何要在午时三刻行刑?
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除了重要罪犯或在非常时期应立即处决的,从古代一直到清朝都是定在秋后处决。因为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行刑顺应天道肃杀之威。在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上也有一定限制,如大祭祀日、致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二十四节气、假日、闰月全月以及雨未霁、天未晴都不能施刑。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是各代的通例。
“午时三刻”行刑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而见于戏剧、小说。古代的时刻是两套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划为一百刻。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此时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且,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其鬼魂总是会缠绕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与其有关联的人。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是习惯上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和“因果轮回”,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卦》)。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杀人获得的报应,还必须靠“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手段匡正怯邪。
5.孙悟空为什么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开放式问答)
不错如来佛祖在作者笔下确实勾画的神圣而不可侵犯。。。当然也预示了权威的制度是不容侵犯的~ 但是大家再想想,如果孙悟空果真翻出了又怎么办? 其实,吴承恩又何尝不是孙悟空,他既想翻出“如来指掌”——踢翻王侯将相臣的制度,却又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接下来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制度 也许他已经将他的制度告诉了大家——“皇帝轮流当,今年到我家” 然而吴老也认为这样的制度是不行的~ 所以,孙悟空就没能翻出如来的手掌。。。 此也是吴老的心伤之所在,《西游记》看似喜剧,实为悲剧~~博大精深。。。
金刚经中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就是如来,孙悟空翻跟头,本来是就是“悟空”对“空”,空的世界是无限大的世界,无为有之始,所以孙悟空就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
原来是这样啊 晓得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