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9 12: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允许我们以奥运出线这样的偏狭指标来衡量中国三大球的现状,总体观感无法回避,基本都未处于历史的最佳阶段,普遍力不从心。是不是应该问上一句,何以至此呢?不想落井下石,苦寻答案真是不得。纠缠于李霄鹏的用人、训练或是战术没有意义了,责怪俞觉敏没有点化之功,也强人所难了,后悔将男篮交给邓华德则更是荒唐,他们不过都是走在这个时间点上的历史人物而已,无法把握自己命运。
三大球,足球长期遭人耻笑诟病,女排曾经飘扬的一面大旗,篮球一片热闹,但是危机潜伏并不深,很快也就显露出来了。北京奥运会,我们的51块金牌中鲜有真正意义上的集体项目,三大球更是绝迹。三大球影响巨大,意义价值尽人皆知,何以纷纷衰落?是不是应该追问一句,近十年做个跨度对比,中国参与三大球项目的人数是在增加还是减少?不需要向公众发放问卷,专业人士就可以作答。如果不见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拐点出现在何时?
三大球,中国职业体育的先行者,足球为先导,篮球紧随其后,排球一直探索。社会转型,体育面临新选择,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关系、与普通中国人体育生活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才是健康的?答案并不完全清晰,甚至在中国体育的最高决策层中对于职业体育的认知还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导致总有一种倾向存在,意图让大球项目回复到过往的体制之中,而那样的体制的确培养锻造了无数的世界冠军以及奥运金牌。逻辑似乎很简单,别的项目可以,为何大球不可以?
大球发展的基础在于广泛的参与,完全有别于明星工场式的项目发展,与社会关联性更强,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绝非体育主管部门一家就可成就项目兴衰。在大球项目上,我们没有任何主导力量了,只有遵从这个世界上最为务实的发展模式,没有回头路,没有一个传说中的历史时代可供我们穿越回去了。传统模式曾经努力把握住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一度有效,但同时又因为过度以比赛为导向,到了基层之中往往为了对应比赛,组建一支年龄段适合的球队长期磨合就好,这种模式的直接结果就是,“培养一棵树,毁掉了一片森林”。
也许大球依然可以保证至少有三支球队去非本土奥运会,甚至还有一块稀缺的奖牌。但是,总体的衰败现实不容回避,中国体育未来道路的选择不能再耽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