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15 17: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似乎到了无需加以证明的地步。但是生命在于静止之说有没有道理?如何解释“千年王八万年龟”这种自然现象?同样值得认真思考。据说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心脏跳动的总次数是由基因决定的。这对于“静止说”显然是一个利好。对于这两种明显矛盾的理论,如果与生命体的寿数紧紧挂钩,很可能各执一词而进入死胡同。变换一下视角我们不难发现,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也就提高了生命的价值,或许这才是生命在于运动的本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运动的内涵是什么?仅限于身体运动吗?不能苟同。迄今为止笔者曾经在许多场合发出呼吁:要在生命在于运动的基础上补充一条,生命在于脑运动。1960年日本女作家有吉佐和子在《恍惚的人》中,首次以小说的形式描述了老年痴呆患者的形象。主人公四肢健全,行动并无不便,却在动脑方面出现严重障碍,不是忘关煤气就是外出不锁门,也不认路。总之大脑功能已经失常。而在实际生活中,所谓61现象也值得关注。有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身体很好或者没有大问题。一旦退休下来,突然失去工作,早年又没有培养兴趣爱好,整天无所事事,徒然打发时光,结果身体很快垮掉。这两个例子都是不动脑筋和动不了脑筋的后果。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普遍健康而且长寿,则是勤动脑的正面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