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论坛

  • 0536-3291910
  • 举报邮箱:9626482@qq.com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582|回复: 0

[前尘往事] 白话《清明上河图》,宋代实为中国一个伟大的时代[35P]

[复制链接]

118

主题

114

回帖

8462

积分

少校营长

积分
8462

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16-10-14 00: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尚书||白话清明上河图


现在最时尚的事情是什么?
排几个小时的队伍去看《清明上河图》啊。
前两天,为了赶上这趟时尚,我特意飞去北京,只为在人群中看你一眼……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排了六个小时的队,看了三分钟的《清明上河图》。
现在回想起来,《清明上河图》真迹如何?不太记得了。排队排到要休克(你排六个小时队试试?),终于到了画前,工作人员一个劲地催促“不要停留”,“跟上前面的人”,展馆里灯光又暗,玻璃被前面的人摸得乌了巴秃,《清明上河图》真迹本来颜色就暗旧,我睁大了眼镜贴在玻璃上——TMD,还是啥也没看清——但是,可但是,这就是时尚,这就是时尚的真正意义,你服不?……

画卷第一部分
为了让有心去看《清明上河图》的各位能觉得站六个小时也值得,同时也能多一个吹NB的谈资,今天就聊聊这幅画。

这幅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从右向左看。

画面的开始,是一队驮着木炭的毛驴远远走来,这里有一个重点:木炭。

实际上,宋朝时期的汴梁人民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煤了,当时唤作“石炭”,木炭主要用来烧茶。当时流行分茶,也就是沏茶。从唐代到宋代,沏的茶不是茶叶而是碾碎的茶末,日本学去以后保存到现在,就是大家熟知的抹茶,分茶在日本逐渐演变成了茶道。据说宋代的分茶高手能在冲水沏茶的时候使杯中茶末变幻出各种图形,类似今天的咖啡拉花。

南宋四大画家之一、刘松年的《撵茶图》,表现了茶叶制作过程。

这是刘松年的《斗茶图》。

画卷第二部分
穿过村舍和一片树林,出现了两对人马,一出城一归来,上面归来的队伍中有一顶轿子,轿子上插着柳枝,这是当时寒食、清明期间插柳祈福的风俗,如在家则折柳插门。


下面一对出城、前面骑在毛驴之上的应是一位妇女,因为她头戴帷帽,这是从唐代流传下来的款式,看来到宋代依然流行。这里的看点是妇女骑乘而非坐轿。有宋一代,妇女地位比唐代大大提高,不但能抛头露脸,甚至还可以休夫,离婚完还可以分家产(奁产),所以“河东狮吼”这样的典故出现在宋朝也就不奇怪了。所以,妇女们骑马、骑驴非常普遍,所以,为了方便上、下马,当时已经流行穿裤子了,只是外罩旋襦而已。


画卷第三部分
接着向左,就来到了汴河边的码头这里,在画卷的最上方第一次出现了成行的店铺,左边是《王家纸马》,就是卖祭品的。中间这家酒旗上写有“小酒”,也就是小酒馆,但是在窗外神秘地放了两个竹排模样的东西,这个神秘的东东在很多宋代古画里出过镜,明、清绘画里也出现过,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到现在专家也没太弄明白,有种说法认为是“障日(音TA)”,在日本还有类似的东西存留,称为苇箦,功能是遮阳、挡灰或避挡路人。



顺着画卷再往左,船与汴河成了重点。


画卷第四、五部分

先说说汴河,这条河是人工河,隋朝大业年间,引黄河通淮河,为通济渠,唐改名广济渠,此为汴河由来。所以读历史的时候大家都有疑惑,宋朝都城汴梁,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为何不换个险峻之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条大运河,汴梁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据估计人口超百万,何况还有几十万禁军,每日所耗物资巨大,正是有汴河及其他三条运河在,靠着漕运将南方的粮食等物资源源不断送来,如若都城不靠近运河,则无法维持如此巨大人口的消耗。


再看河中这条刻画精细的大船,船上首尾之间有多达十一个人物,神态各异。通过与旁边靠岸卸货的船只对比,这条船吃水很深,所以应该是条两边有客房中间装货的滚装船。顺着桅杆上的纤绳看去,岸上还有一队纤夫再拉纤,由此可知是逆流而上。

然后就到了画卷的中心之处:虹桥。

画卷第六部分
这座桥是座木桥,用一根根圆木架设而成。以前有木墩的桥一到洪水爆发时节易被冲击,或时被航行船只碰撞,非常容易损坏,据传当时青州一个牢城废卒“有智思,累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俗曰虹桥”——可见宋代人才遍地,随便找一个出来都是大师。这种木架飞桥宋以后已少见,后代皆为石拱桥,但跨度没有木桥大,这一点可以从明代到清代各个《清明上河图》仿本里看出来。作者张择端先生也真是厉害,他所画的建筑细节无一不是忠实原物,桥下内侧固定石条的铁细腰也画将出来。石条上方有一条通道,则为专门给纤夫所用。


图为石条上的铁细腰,俗称银锭。

明清时代后仿的《清明上河图》皆为石拱桥,因为作者们都没见过木飞桥。

虹桥两端,有四根风信杆,上有鸡毛,为航行船只指引风向。另外,风信杆也起表木的作用,小商贩沿街占道摆摊,可以,但是不可以超过表木连线之外,否则就有汴梁城管来制止了。

虹桥这里是整个《清明上河图》的高潮所在。这里水流突然湍急,这只要过桥的大船未收完的桅杆眼看就要撞上虹桥,船上忙乱一片,船首几名水手摆手惊呼,一名水手站在船篷上拿竹篙支向桥底,桥上也有水手向下跑缆绳(看来这里是有过关秘笈的),两岸和桥上许多行人也向此处围观,还有大喊大叫支招的,但巧妙的是,张择端先生把河上的大矛盾焦点引上了桥面,一队骑马的人与一队抬轿子的人也将相撞,两方仆人都在摆手叫喊,而骑马者却望着大船,又将桥上的小矛盾焦点顺势引回桥下——张先生真是高手。


此处有专家解读,张择端将此画献给宋徽宗,是警示社会矛盾突出,危机四伏,大厦(虹桥)有将倾之虞。但是各位如仔细观察,在桥的另一边,刚好有一只露出船首的大船平安过了桥,这说明虹桥这里只是个航行中的难点而已,桥上摆摊的小贩如此之多如此放心,说明过往船只皆是有惊无险,或者说,正因如此,虹桥这里应该是汴梁著名看热闹的地方。

脚店的彩楼欢门
过桥的这艘船下方,是一家酒楼,门口灯箱招牌上写着“脚店”,“十千”——如果去过日本的朋友都会看着眼熟,是的,这种灯箱招牌依然在日本保留着。而十千不是店名,而是美酒广告,来自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脚店是没有酿酒权的酒店,正店是政府授权有酿酒权的大店,而脚店的酒只能从正店处沽买。据记载整个东京汴梁有正店七十二家,脚店万家,但此处看,这个脚店却不小,特别是门口的彩楼欢门也很高大漂亮。彩楼欢门是宋代酒楼特有的标志,用木杆扎起一个高大的阁楼架子,挂上各种装饰吸引宾客,明清以后逐渐演化成了门楼。
脚店门口上写的“天之”,“美禄”也是酒的广告,《汉书食货志》有“酒者,天之美禄”之出处。横批的“稚酒”也是新酒的意思。
脚店门口有一个手拿碗碟向外走的伙计,据历史学者吴钩解读,这是在送外卖,可见宋朝生活很是便利的。



画卷第七、八部分
再往左,越过一片房屋和汴河,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这里有修车店,有茶坊,更显眼的是路上两个大棕盖车,据沈从文先生考订,这是专门为女眷准备的车子。注意看,其中一辆大棕盖车是牛拉的,再回想前面的场景,驴多马少,再看整个《清明上河图》,英姿飒爽的马也很少见,这说明在宋代,马匹一是不多,二是良马更少。宋史上说,宋军有马者不过步卒十之二三,可见宋兵绝大部分都是步兵,这也是无法与辽、西夏以及后来的金、蒙古抗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再观看整个画卷,骑马(驴、骡)者多,坐轿者少,这是因为宋代比之唐代,人和人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文人政府更有情怀,认为坐轿需人抬,是不尊重人的表现,因此耻于坐轿而流行骑马。也因如此,汴梁城里到处都是出租马匹者,相当于今天的租车公司,汴梁人办事经常“打”个马的就走了。

顺着大街再往左,在一个算命摊的左边,一群慵懒的士兵或坐或卧在一个兵营或衙门的门口。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宋朝积弱,一因冗兵二因冗吏”,当然,宋朝是否积弱各有各的看法,但是宋朝的兵与官待遇是真好,这里只说兵,宋太祖用募兵制,用现在话来说是雇佣兵,工资(月廪岁给)从二十岁一直管到六十几岁,而且每个节日发各种补贴补助(郊赉郊费),《水浒传》里说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八十万这个数目并不夸张,禁军是主力,另外还要加上几十万的厢军(杂牌),军费开支非常巨大。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同一个事情,就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在宋太祖赵匡胤那里,他认为把天下青壮、游荡者皆招为我之军卒,就断无有人造反。太祖手握兵权而篡权,因此就怕军人造他的反,除了杯酒释兵权解除将领造反的危险,第二招就是养兵了。不过宋代养兵如此之多,靖康之难却未得一兵一卒之用,确实另人扼腕。

加快进度,让我们直接来到城楼这里。

画卷第九部分
这座城楼除主体包砖外,两侧城墙皆为土城,由于和平日久,土墙上已长出很多树木——但别以为汴梁城防如此松懈,据考证,此为内城,防御作用也不突出,故而。

中国古代,在明以前,城墙基本都是土城,明代亦有很多单边砖城墙,即城内侧无包砖。比如北京有地名西土城,乃元大都旧址,即证明当年即是土城。


此城楼有走马道,无瓮城,城门洞为圭型——也就是梯形,这都是宋以前的制式,后代逐渐加瓮城,改门洞为券型。城门楼为单檐庑殿顶,如果按明清制度,这个等级就很高了,在故宫,最高等级屋顶有两座:太和殿与乾清宫,皆为重檐庑殿顶,因为一个是国家正式朝会的地方,一个是皇帝居所。等级再往下是重檐歇山顶,比如天安门,再往下,就是单檐庑殿顶了。可见,宋代等级制度还未如此森严。
城门内外,一队骆驼穿城而出,张择端先生只画了两匹半,但是给人的想象却是队伍不短,这就是画家高明的地方,而且动静结合,同时又把城门两端的画卷连接起来,张先生真是高手高手高高手。

画卷第十部分



入得城来,出现了一家孙羊正店,这是一家真正的大酒楼了。前面介绍过,汴梁有七十二家正店,这都是政府实名授予的,因此孙羊正店的彩楼欢门更花哨一些。据记载,宋代的酒楼基本上都是有女妓的,所谓以妓售酒——也就是三陪小姐,这个路数跟今天的夜总会一样,“入其门……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不过,妓原意是女乐的意思,卖艺不卖身。宋承唐俗,一等妓女“能文辞善谈吐对应有度”,次一等会“丝竹管弦艳歌妙舞”,如果只有长相无才艺皆不入流,到了明代中期之后,社会风气堕落,逐渐开始重色轻质,中华民族越过越庸俗,唉。

左上角葫芦状为覆箬栀子灯
但重点是:这家孙羊正店门前画了四盏栀子形状的灯,据韩顺发先生考证,此为栀子灯,上有箬笠套着,暗示这里是可以买欢的,所以,这家店你懂的……
孙羊正店对面是一家旅店,写着“久住王员外家”,久住就是老字号的意思,信誉的保证。


画卷结尾部分
顺着久住王员外家再外前,有一个写着“解”的所在,这里是一个政府工作机关,不过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公正处,有的说是国家银行的营业厅,也有说是政府放高利贷的地方。不管是什么,宋代的政府机关非常不豪华是真的。


机关对面,是一个药房,写着“赵太丞家”,堂上有三位妇女和一个怀抱的婴儿,据推测这位赵太丞应是儿科或妇科圣手。整个《清明上河图》画卷里有好几家药铺,可见当时买药、开药非常方便,药铺24小时有人值班,而且当时的药价非常便宜。另外,政府开的福利药局、医院对穷人完全免费,所以当时就有说居住汴梁有“病福”。

不光如此,宋代的社会福利非常发达,比如客人住店得病,政府规定店家是不可以抛弃的,有义务要好生照顾,政府同时会出钱出人帮忙周旋,直至痊愈。如若无家可归,则有救助的“安乐庐”,如意外客死他乡,也有政府免费的墓园“漏泽园”相与安葬,甚至会安排专人清明、忌日坟前扫墓祭奠,真正做到了慎终追远。
宋代社会经济发达,是一个全民言商的社会,但非重利轻信,而是人人尊重契约,相互礼让心怀信仰,绝不是如今般的熟人社会,大宋人民对待陌生人、异乡人亦非常热情,所谓人情高谊。观整卷《清明上河图》,街市如此繁华摩肩接踵,碰擦在所难免,却未见一处扭打撕扯,可见宋代文人政府把情怀与道德已润物细无声般深入民间,同时朝廷广施福利,使大宋子民鳏寡孤独皆有所养。重视教育,提倡文治,艺术文化大师辈出,同时完全打破门阀贵族等级,尊重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尊严,宋代实为中国最伟大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