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论坛

  • 0536-3291910
  • 举报邮箱:9626482@qq.com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8217|回复: 0

你知道青州革命名人吗

[复制链接]

1108

主题

1411

回帖

4596

积分

游客

___... 尋找一個叫永遠啲終點﹎

积分
4596

社区居民最爱沙发忠实会员社区劳模原创达人

发表于 2015-7-2 15: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节
革命先驱魏嵋


魏嵋(1852-1929),字蜀峰,东圣水村人,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且精通外文。他深受新文化的影响,思想开明,追求进步。他反对缠足陋习,说服女儿和儿媳带头放脚,被誉为“魏门新风”。他目睹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给青州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和反抗压迫思想。1875年,青州遭受风灾,农民歉收,而地方官府依然强征暴敛,闹得民不聊生。魏嵋同情农民,发起了著名的青州抗粮抗捐运动。为此他被投进监狱。但这些磨难,更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
1903年,魏嵋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与四子魏子庄一起参加兴中会。1905年,又加入孙中山亲自缔造的同盟会。当时,魏嵋在青州桑蚕学堂任教,他利用讲坛宣传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向学生和民众灌输进步思想。1911年9月,为响应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的号召,年已六旬的魏嵋亲自带领儿子魏子庄和当地同盟会员,转途青岛,赶到上海,参加“淮泗讨虏军”。“淮泗讨虏军”配合武昌起义部队,从上海出发到安徽凤阳,同广东、浙江的友军一起北伐,对清兵展开攻击。四个多月的时间,魏嵋父子转战淮河南北,经过固镇、宿州、萧县、徐州、夹沟等多次战斗。对这次辛亥革命北伐战事,魏嵋先生留有《实行革命事迹》一文,真实记录了战事的激烈和战争的艰苦。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混战依旧,人民苦难依旧,魏嵋也陷入苦闷之中。这时,在外读书的子孙带回了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从中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比旧民主主义革命彻底,从而逐步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把救国拯民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1920年,魏嵋和他的次子魏复中、长女魏复丽,与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建立了联系,参加了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魏嵋热情支持子孙参加革命组织,全家为此也作出了巨大牺牲。1924年到1926年,他的5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孙子和两个孙女都先后参加了共产党或社会主义青年团。孙女婿宋伯行是中共益都县委首任书记。他自己也积极要求入党,但组织考虑他73岁高龄,劝他留在党外,便于从事统一战线工作。魏嵋的家,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党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他家举行。魏嵋倾力资助革命,将家中土地出卖了大半,即便家境衰落下来,仍不遗余力支持革命。
1927年以后,青州的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魏嵋先生的次子魏复中、孙女婿宋伯行先后牺牲。但他相信革命一定会最后胜利,仍然坚定不移地教育子孙跟党走,将革命进行到底。1929年,77岁高龄的魏嵋先生离开人世,走完了光荣革命的一生。

第二节 山东巨富宋传典



近代青州领西方文明之先声,民族资本主义较早萌芽,涌现了许多兴办公司、建工厂的实业家。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宋传典及其儿子宋棐卿。宋传典(1875-1930),原名宋华忠,字徽五,青州市五里镇宋旺庄人。他幼年家境贫寒,跟随父亲卖柴草为生,常无粮断炊。母亲因上树摘树叶充饥,坠地身亡。英国传教士库寿宁建广德书院,宋华忠随父亲到广德书院当佣工,受库寿宁资助,在书院读书,并改名传典,取“传播耶稣经典”之意。宋传典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结业后留校任教。190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库尔德策划,宋传典等人筹资,在城里设立栏杆房,学习西方技艺,开始花边生产。1908年,开办“宋传典公司”,独立经营,直接与英国商人交易。宋传典把花边生产放到广大农村,传授技艺、发放原料和进行销售,盈利很大。花边生产不断扩大,销路从英国、意大利逐步扩大到整个西欧和南美地区。宋传典除经营花边外,还经营棉花、花生、核桃等土产品的出口和自行车、呢绒、棉布等工业品的进口。后来,又打开美国市场,从事发网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1919年,宋传典在青州南门里购地25亩,成立德昌花边社。建楼房两幢85间,平房100余间,购民宅13处,作为生产车间,在厂工人达2300人。并在临朐、昌乐、寿光、即墨、潍县、青岛、烟台、河北安平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组织广大农村妇女从事花边、发网生产,号称10万织花女。德昌公司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从未发生过退货现象,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享有盛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宋传典趁机增设德昌缫丝厂,创办德昌肥皂公司、德茂棉花栈等。至1920年,宋传典的资本超过百万元,成为青州首富,也是山东为数不多的巨富之一。宋传典对青州的最大贡献,就是使花边、发网产品成为青州地方知名品牌。“青州府花边”,一直是青州的传统出口产品,被称为“抽纱之王”。宋传典巨富后,开始谋求政治利益。1923年,他耗资28万元,靠行贿手段当上山东第三届议会议长,任职6年。任职期间,他操纵地方军阀和行政官员,凭借外商势力,扩大商业运营。又插手运输等多个行业,还在济南创办“德昌洋行”,逃避税收,摄取高额利润。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军进驻山东,宋传典以“附逆”罪被通缉,逃往上海。1930年病死。他死后,其长子宋棐卿继承了他的家族产业。
宋棐卿(1898-1956),名显忱,字棐卿。他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中国的毛纺织业,取得显著效益。宋棐卿幼年在青州读书,18岁时离开青州考入齐鲁大学,后转燕京大学。1920年去美国学习企业管理。1925年回国,在济南德昌洋行设毛纺部。同时帮助其父扩展德昌营业,在济南、青岛、烟台、天津等地,经营出口地毯、发网、草帽辫,兼进口汽车、呢绒等。1932年,宋棐卿组建天津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经理。他从美国进口全套设备,从澳大利亚进口羊毛,生产羝羊(谐抵制洋货之“抵洋”)牌毛线,产品畅销。一年时间,公司资本已扩大到50万元,年产毛线75万磅,年营业额150万元。1934年,他聘请齐鲁大学化学系主任王启承任公司化学部主任兼技师,加强对毛质的化验和染色的分析,大力革新技术,改良产品。还创办《方舟月刊》,大量介绍手织毛衣的技术和各种图案,以利开拓毛线市场。不久,宋棐卿的东亚公司兼并天津祥和毛织厂,除羝羊牌外,还生产有孔雀牌、五羊牌、骑羊牌等品牌,畅销全国,名噪一时。1936年7月,宋棐卿又在旧英租界建成一座新厂,生产游泳衣、毛内衣、花毛衣等针织品。数年间,宋棐卿成了华北著名的毛纺织工业资本家。
解放后,宋棐卿曾任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56年病逝于海外。

第三节 著名教育家赵太侔


赵太侔(1889-1968),原名赵海秋,后改名赵畸,字太侔,东关青龙街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赵太侔在青州读书时,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成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赵太侔参加革命,在山东军政府担任科员。不久,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研究生,专攻戏剧。回国后,应聘为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戏剧系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大学讲师,主讲戏剧课。1926年,热心革命的赵太侔毅然离开北京,南下广州,担任中央学术院学务委员和国民党青年部秘书。1926年,他随国民革命军北伐,进驻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参与了收复汉口和九江外国租界的活动。1928年,赵太侔回山东担任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并兼任省立实验剧院院长。省立实验剧院存在时间仅一年,经费很少,办学条件简陋。赵太侔熟悉戏剧工作,热心学校教育,他克服重重困难,使实验剧院取得显著成绩。李云鹤(即江青)也是这个剧院的学员,在校学习一年,参加戏剧演出,曾得到赵太侔的表扬。
1930年9月,新组建的青岛大学开学,赵太侔出任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由于他突出的教学成就和杰出的组织才能,得到全校师生的赞誉。一年后,便出任教务长职务。这时,生活没有着落的李云鹤赶到青岛,投奔赵太侔。赵太侔安排她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不久,李云鹤与赵太侔的内弟、共产党员俞启威相识,很快同居,并在俞启威的引导下加入共产党。俞启威被捕入狱,李云鹤离开青岛到上海。由于赵太侔与李云鹤的这段交往,使他在后来的“文革”中吃尽了苦头。1932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改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正式任命赵太侔为校长。赵太侔认真履行校长职责,精心办学,调整院系,扩大规模,广开生员,召纳贤才,很快使山东大学成为全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赵太侔熟悉教育规律,把师资水平看作办学的第一要务。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山东大学人才济济,荟萃咸集,如著名文学家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王统照,著名剧作家洪深、吴伯箫、田汉,著名历史学家王淦昌、游国恩,以及其他著名学者李达、丁西林、童第周等,都曾在山东大学任教或任职。
1936年,为抗议韩复榘镇压爱国学生运动,赵太侔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到北平任艺术专业学校校长。抗战爆发,学校内迁。赵太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师生边转移、边教学、边宣传抗日。到重庆后,赵太侔曾经担任中央训练委员会处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职,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做着不懈的努力。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复令赵太侔为山东大学校长。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占据着校址,拒不交还,教育经费不足,而币值又狂跌不止,学校左支右绌,极度艰难。赵太侔忠于职守,竭诚殚虑,聘请老舍、童第周等著名学者协力相助,在艰苦的条件下,学校规模扩大,成立了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并进行了多种项目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1948年9月,济南解放,青岛成了孤城。国民党密议山东大学南迁,赵太侔坚决拒绝。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决定弃守青岛,逼迫赵太侔一同乘军舰南逃。赵太侔机智地躲进医院,逃过国民党的纠缠。建国后,赵太侔继续留在青岛海洋学院任教,并当选为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文革”中,他受到江青及其同伙的恶意迫害,于1968年含冤去世。

第四节 祁锡堉与祁天民


祁锡堉(1880—1939),字蕴璞,青州满族镶蓝旗人。其先祖伊璋额在中英鸦片战争中,曾带兵到镇江,抗敌有功,由协领擢升为成都驻防将军。祁锡堉就是他的四世孙。堂弟祁锡璋曾任登封县知县,退休后为青州社会名流,因坚定抗日被日寇杀害。在这样一个家族背景的熏陶下,祁锡堉自幼志向远大,读书勤奋。他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先是寄居本族人家上私塾,夜间无钱买灯油,常藉香头微光苦读,造成严重近视。后考入旗城海岱书院,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济南优级师范。毕业后在济南第一师范任教。祁锡堉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尤其对历史地理有深入的研究。且精通英语和日文。一生写下了100多万字的专著和论文,著有《中华大地理志》《中国文化史纲要》《国际概况讲义》《国防地理》《新编初级中学地理教本》《山东乡土教材》等专著和《中国的灌溉文化》《山东地理概要》《抗战的新局面》等论文。祁锡堉不但知识渊博,且治学严谨,教学认真。任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许多接受其教育的学生成为国内国外的知名学者。他编纂的某些教材,曾被全国许多学校采用。由于祁锡堉在地理学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曾被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
祁锡堉具有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反抗外敌侵略的思想。“九一八“事变后,他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参与了各种抗议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祁锡堉虽然精通日语,但坚决不为日本人所用,携全家撤退到重庆,继续在重庆南渝中学教书。1938年,因操劳过度,病逝于重庆,享年60岁。祁锡堉一生渴求知识,嗜书如命,收藏了大量珍贵书籍。临终前嘱言,将所藏书籍和资料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解放后,他的妻子郝霭如遵照丈夫嘱托,将藏书捐献给山东省图书馆。祁锡堉与郝霭如生育四男二女,均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化素养较高,各自在文教、科技、金融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祁锡堉的长子祁延霈,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___... 尋找一個叫永遠啲終點﹎.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