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论坛

  • 0536-3291910
  • 举报邮箱:9626482@qq.com
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丫头不听话

有关青州的传说  

[复制链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仰天山

一、观音洞的传说  
  史书记载,观音洞中曾经有一面石镜,镜面是白色的,可以映照出山林庙宇的影像。传说远离家乡的人如果思乡心切,在此镜中即可看到家中的事情。有一位离家周游的县官走到这里,由于长时间在外,很想念家中的亲人,一下看到了家中的情景。不过情况十分不妙,他看到他的妻子耐不住寂寞,正与别人私通。他顿时怒火中烧,顺手拣起一块石头砸去,结果把石镜砸烂了,从此石镜不存在了,人们再也看不到家中的事情了。  

二、仙人洞的传说  
  在佛光崖离地面40米的地方有一个山洞,叫做仙人洞。由于仙人洞处在悬崖绝壁上,所以人们很难进入。传说以前曾有木质栈道通向洞中,佛光崖下的文殊寺中曾有一位得道高僧圆寂前进入洞中,一边走一边拆栈道,走一步拆一步,高僧进洞后即在此坐化,从此再没有路通向洞中。后人为了表示对高僧的敬仰,也再没有修路去打扰他,并为此洞取名叫“仙人洞”。  

三、文殊寺的由来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安定四方以后,重新周游天下。当他走到仰天山下时,发现佛光崖和仰天山的山体与曾经在梦中见到的情形一模一样。他很惊讶,以为这一定是佛祖托梦与他。出于对佛祖的敬畏,太祖立即拨出专款,命工部派员营造文殊寺。此后太祖曾多次到此进香。后来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便每年派一名朝庭要员代他膜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秦香莲》中的王丞相  

京剧《秦香莲》中有一位刚直不阿的王丞相,给人深刻的印象,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青州籍的一代名相王曾。王曾是北宋人,幼年父母早丧,由叔父抚养长大。王曾成年后参加科举,在乡试、会考、殿试中皆为第一,解元、省元、状元连科报捷,连中三元;走上仕途后,王曾又官至宰相,这等荣耀少有来者。在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者仅有5人,这5人中做到宰相的两人而已。王曾是心态平和之人,考中状元后,王曾写信向叔父报喜,说:“曾今日殿试,唱名忝为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当王曾荣归故里的时候,青州知州李继昌得知,派官绅百姓出郊鼓乐迎接,王曾却悄悄地换上便服,骑着毛驴,走便道进入州衙谒见知州。李继昌见此情形,深深感叹:“君乃真状元啊!”


王曾在朝中为官进止有礼,平生极为节俭,政绩显优。最为人称道的是,王曾知人善任,注重选拔人才,曾力荐范仲淹、包拯等治国安邦重臣。有一次,宋仁宗问王曾:“近来臣僚上疏,大多邀功请赏,该怎么办?”王曾回答:“贬斥钻营的小人,推重恬淡的贤士,便可以让那些小人难以谋私。”王曾推荐了不少贤才,但每次选用官员都不声张,从不让那些被提拔的人知道是王曾对他们的恩典,别人对此不理解,王曾解释说:“作为执政大臣,如果把恩赏都揽在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州旗城传奇

  青州八旗兵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镇江保卫战的中流砥柱,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赞扬;这支八旗兵的驻防地青州旗城由雍正皇帝钦点建造,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八旗驻防“城外城”之一。

  从1729年雍正皇帝下令建造青州旗城,到1948年,旗城屡遭战火破坏,目前整座城池已经面目全非,四面城墙不复存在,数十座庙宇、衙门也无影无踪,但古城青州历史上的“双城记”故事在今天依旧在满汉两族百姓口中代代相传。

  一个皇朝的背影

  青州旗城又称满州兵青州驻防城,现在叫青州市北城村社区。

  71岁的颜士会家的住房是目前整个青州旗城保存下来的惟一一座官房,他家的门口立着一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老人的满姓为完颜,村里人都说他是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后裔,由于家谱早已失传,每每听到此类议论,他总是默默不语。他的儿女都不在这座房子里居住,偌大的房子和院子只住着他和老伴两个人,还有一条刚刚生了两个仔的卷毛狗。

  他出生在1931年,正是青州八旗军队正式解体后的第二年,也是这支满族军队的后裔生活最为困苦的时候,他的父亲被迫到青岛的日本纱厂里做苦力,每月寄些微薄的薪水给家里,勉强度日。

  那个年代的很多青州满族人都几乎经历了与他同样的苦难,无论他们的祖先曾经何等荣耀与富贵。

  颜宅现为3间,砖木结构,房内四梁八柱,两山七檩,圆山起脊,房顶比一般的兵民住宅高出1米多,房面为合瓦,瓦檐为蝙蝠式花纹。房基台阶3层,屋内宽6米,中间开门,东西两间有雕花隔扇,无炕灶。院长18米,进门有一座大影壁墙,整座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官房住宅。

  目前整个北城只有这一座官宅保留完整,所以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颜士会老人一家平静的生活也不时受到打扰,但他和老伴从来不介意,只要有客人来,他都会像老乡似的问一声“来啦!”然后就是让座,沏茶。

  老人的话不多,就像当院正中那棵苍老无声的古槐。

  除了重新吊顶和取消了土炕之外,整座宅子基本保留了原貌。

  清代社会制度等级森严,这种等级的区分也充分反映在建筑风格上。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颜士会老人的这座住宅虽然“保存完整”,但没有建筑学家或史学家对其作过专门研究,但在1998年的冬天,有人发现了这座住宅的“其他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刘小萌博士和黑龙江东北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陪同日本的满族史研究专家细谷良夫到颜家考察,发现该房屋的外间窗棂的雕花与众不同。如果仔细辨认,可以看到窗棂上下的雕花为两条相对嬉戏的长龙。

  陪同考察的青州满族文化研究者李凤琪说,龙的图案为皇室专用,一座普通官宅如果私自雕刻龙的图案属“大逆不道”,但这些图案一直保存至今,因此有人猜测这个家族与皇室有着特殊的关系。

  颜宅的内厅两门门框上的雕刻也出手不凡,为二兽戏珠,二兽极像两头狮子,长着一对翅膀,摇头摆尾,憨态可掬,雕刻纹理清晰,细部严谨,显然出自名匠之手。在下方的门扇上则雕刻有两支放在花瓶中的牡丹花,花开3朵,一支完全绽开,两支含苞待放,极其逼真。

  对满族文化颇有研究的满族退休中学教师唐玉民说:“(从这些雕刻上看)上面是龙,下面又有代表富贵的缠枝牡丹,这叫天龙地母,表明这个家族在清代的地位相当高,甚至可能有公主下嫁该人家。”

  刘小萌博士说,由于清朝末年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降低,也有可能出现低级官员的“僭越”现象,颜宅出现的这些代表高贵的图案是否能够证明这个家族有皇室血统或者与皇室有着特殊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可惜的是颜家的家谱早在战乱期间不知所终,由于早年一直跟随母亲长大,颜士会老人也对自己的家世知之甚少,有关他家族的猜测至今也只能是猜测。

  旗城现有普通兵民住房六七处,保护较完好的就是唐老师一家人原来的住房。


  
作者: 青州游侠   2008-3-16 10:22   回复此发言   

--------------------------------------------------------------------------------

43 回复:有关青州的传说  

  这座住宅共两间,独院。房为砖木结构,三梁六柱,两山有通天柱支撑脊檩。梁长4米,5檩,屋内宽4米。房面为单行仰瓦,瓦檐雕莲花式花纹,脊头处有砖雕镂空桃形“福”字徽标。开东南房门,前檐下有迎风板,板下是木雕格窗。房内有后门,西间搭炕,窗台外安灶,烟囱建于西山墙侧。

  小院长10米,东南大门,有影壁。与颜宅不同的是,唐家房门门扇雕刻的图案为大树下觅食的仙鹤(或者为大雁,满人崇拜动物之一)与麋鹿,纹理也较为娟细。

  唐玉民其祖辈自雍正10年迁移至青州旗城定居。由于该房年久失修,面积也不大,有一子一女的唐玉民不得不在10年前从这座老宅中搬出,另选址建房。

  唐老师家中至今保存着一些“古董”,如满文四书等,但他懂的满文不多。

  旗城的诞生

  青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西扼中原大地至胶东半岛通路,南北控沂蒙山区到鲁北平原的走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朝雍正年间,山东德州已有满州兵驻防,青州一带的防务则隶属登州总兵,为什么又要在青州大兴土木,驻扎重兵呢?

  史料证实,这是雍正皇帝的决策。

  雍正执政期间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康熙年间的中华版图,而且注重加强国内沿海地区的海防力量。当时驻扎在山东德州的满兵职责是保护南北大运河通道的畅通,而对登莱地区及胶州半岛沿海防御却是鞭长莫及。在青州驻扎一支精锐的嫡系部队,一旦遇到海防战事,随时可以驰援,而且还可以兼顾浙江沿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军事行动。

  因此雍正指示当时的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若登莱胶州有必不可驻防处,青州酌量定议。”

  就这样,雍正七年七月清政府决定“青州城外建造新城后,自京派拨八旗满州兵二千”,并且“永远设防”。

  按照雍正的批示,青州八旗共有官兵2000人,建一座普通兵营根本无需大兴土木另建新城,但清代八旗制度实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带有明显的游牧部落特征,军队是携眷定居。这样加起来人数达到1万多人,还有战马3000多匹。

  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受皇帝指派,将旗城选址于青州城北的东阳城旧址:东通登、莱二州,北接京、津、济等要地,曾被誉为“两京通衢”。

  胶济铁路线至今仍从旗城北门外经过,也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1732年9月,一座新城在青州府北城外拔地而起,按编制设官署58所,兵房2016所,其他还有学堂、演武厅、庙宇等,共4899间,占地746640平方米。

  旗城的八旗方位非常讲究,完全按传统的阴阳五行方位建造,如镶黄、正黄两旗居中并列北方,取土胜水之意,整个城池与青州府(又称南阳城)南北相对,南为水,北为火,意在“以水胜火”或者“水火相济”。

  现在的旗城,城墙、衙门、庙宇等古建筑虽已不见踪影,但城内的基本布局依然未变,年纪稍长的村民都能叫出自己居所的八旗方位。

  因为后来的建筑对原先的八旗布局几乎没有破坏,即使近几年新崛起的数十幢别墅式的村民住房亦然,整个旗城内的建筑仍旧像棋盘里的棋子一样整齐划一。

  原北城村村委会甚至向市地名办提出以清代八旗的名称对街道进行重新命名,但终因涉嫌“复古”未被批准。

  旗城的住宅面积、风格按官职等级排列森严。旗城的最高长官为将军一品,乾隆二十六年裁撤,最高长官为副都统(从二品),而当时的青州知府才官至四品。将军住在为他建造的将军府,协领衙门4所,每所16间。

  普通旗兵不论携眷多少,每户均为官房两间,独门独院,房为木结构,四梁八柱,青砖灰瓦,大花格木雕窗棂,房后有便门,屋内盘火炕。

  由于房为木结构,旗城所用木材达十五六万方之多,据说雍正皇帝拒绝了田文镜等人就地取材的建议,全部从东北运送木材。

  与清王朝在全国各地设立的70余处满洲八旗驻防营地相比,青州旗城有很多独特之处,其他营地如广州、镇江多选择在旧城一角,青州八旗却选择在青州府北城外另外建立了一座新城,而且驻防满兵不参与地方守备及例行的巡查缉捕任务,与其他满洲部队多为临时性设置不同,这支部队成立之初就为“永久设防”。


  
作者: 青州游侠   2008-3-16 10:22   回复此发言   

--------------------------------------------------------------------------------

44 回复:有关青州的传说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镇江阻击战,使青州兵一战成名。

  1842年7月21日,英军6000多人从东、西、北三门攻击镇江城,手中只有鸟枪、弓箭等兵器的400名青州兵与仅千人的地方守备军,同现代化武装的英军展开了奋战。

  据战后镇江军民为纪念青州兵抗英斗争而立的《忠烈碑》记载:“守兵以千数,皆震慑,独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由于东西两门均由青州兵把守,英军久攻不下,最终从没有青州兵守卫的北门攻入了镇江。

  此次战斗,青州兵共阵亡65人,英军官方公布的缩小的死亡人数为158人,为鸦片战争以来英军损失较大的一次。

  《忠烈碑》现在被安放在青州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称赞道:“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的话,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旗城的兴衰

  青州驻防城建立之初,为了解决一万多人的生计问题,官方在城内设立了米局和当铺,后来又增设了官盐店,还在城里东西、南北两大街沿街加盖了400多间店房出租给汉人做生意,一时间商贾云集,市场十分兴旺。

  据旗城的老人回忆,“灯油、散酒、纸包烟儿”是当时最受旗人欢迎的小商品:满族人爱喝烈酒,抽关东烟,连女人在关外也喜欢叼烟袋。

  由于市场需求兴旺,大批有生意头脑的汉人从南阳城内赶到旗城做生意,有很多人也因此大发其财,因为旗人不能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城内的商业为汉人所垄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光绪年间。

  满洲八旗兵在入关前和入关建立政权之初,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强悍善战的部队,平日从事农业生产,遇到战事则自带兵器马匹出征作战,逐渐发展成为政府最为倚重的军事力量,清政府后来就把旗地租给汉人耕种,收租收息,八旗从事生产的能力严重削弱甚至丧失,成了一支纯粹靠政府拨款养活的部队。

  为了保证八旗的战斗力,清政府还对八旗驻防营规定了十条,如旗人不准经营商业,不准学习工农业生产技术等等。因此,八旗官兵全家生活的惟一生活来源就是所谓的“俸饷”。

  俸饷及粮食按照官职大小统一由当时的户部发给,官兵待遇极其悬殊,例如雍正年间青州八旗的最高长官将军,一年所得俸银为2100两,家属可得米150石;而普通骑兵每月军饷2两,每年配给其家属米15石,已足以养活六七口人。

  到了清朝末年,青州旗城的兵额有增无减,粮饷也被层层克扣,只能发到六成,一个普通士兵的收入已经无法养活全家老小,只能靠赊账和变卖家产度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要求驻防八旗“另筹生计,各自食力”的诏书,旗城才出现了由满人自己经营的工艺局、丝厂作坊等,甚至还组织部分闲散劳力去沂山鲁山的军马厂垦荒,但由于这些八旗子弟早已丧失了生产能力,垦荒计划很快宣告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预示着清代八旗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到了1929年冬天,改编后的八旗兵团在各种杂牌军的混战中解体,正式宣告建制近200年的青州八旗最终消亡,在此期间,约8300多旗人外流谋生,剩下的2300多人大多是老弱病残。

  青州旗人的流向多为青岛与济南两地,特别以前者居多,很多人流落到纱厂做工人。很多生活困难的家属为了生计不得不拆掉木制结构的房子,变卖家产,远走他乡。“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人统治了青州,旗人生活雪上加霜。都统府、同知衙门等先后被拆,坚固的城墙也在战乱中被毁坏殆尽。

  1964年,旗城西庙,也就是雍正皇帝下令建造的福应寺被拆除,矗立了两个多世纪的青州旗城已经面目全非。

  不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青州八旗的后裔重新学习和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很多流落他乡的旗人回到旗城,在自己家园的废墟上重建了漂亮的住房。

  社区委员会书记伊国华说,按照市政府搞民俗旅游的要求,北城准备局部恢复部分清代有代表性的都统府等建筑。

  200多年来,南北两城、满汉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非常紧密,如今一些满族习俗被年轻人淡忘了。如传统的祭祖仪式,包括“引牲”、“领牲”、“道喜”、“背灯祭”、“修家谱”等多项内容,程序复杂,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满族文化研究者李凤琪曾动员城内有条件的老人恢复这一仪式,但未获成功。

  李凤琪说,如果局部恢复部分古建筑搞起民俗旅游,他也希望满族的一些婚俗、饮食、礼仪、葬俗等传统民俗得以重现昔日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年桥俗名北大桥,位于古南阳城北门外,始见于宋仁宗明道年间,中间历经修葺,古时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迄今已 180 多年了。青州万年桥是一座七孔石桥,长 65.3 米,面宽 8 米,高 7.9 米,拱跨度宽 5.4 米。桥两端各有较宽的引桥面,东西两面有栏杆,并衬有石狮、宝瓶各 16 对。栏杆上有明朝的浮雕《二十四孝图》和缠枝牡丹。西面应水的六个桥墩上端,刻有一米见方大的龙头,人们叫它龙吞口。寿光县安致远在修桥碑记中说:“北门锁匙,晨关乍起,邦人士女,衽接肩摩,南北交错,河桥成市,……”可见当时桥上交通畅达,行人熙攘的繁华景象。青州万年桥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它雄伟壮观,坚固耐久。近 70 年来历经 4 次特大洪水的冲击,并无半点损伤。目前更是行人如流,车辆如梭。虽负重累累,但坚固程度仍不减当年。万年桥历经风雨,饱尝沧桑。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过它;国民党的军用飞机轰炸过它;十年浩劫更把它糟蹋得千孔白痍,面貌全非。近来经过整修、加固,更增添了新的光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匡胤与青州的传说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逼迫年仅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建立宋朝。随后,南征北战,一条军棍打天下300军州,灭掉各地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部统一。
在青州,有着许多赵匡胤的传说。
其一:五代末年,赵匡胤避难到青州东南山区。因生病,住在一个叫“圣水峪”村的小庙里。道长和村民对他以礼相待,倍加关照,送饭送水,并请来医生为他诊脉治疗,在庙中静养调治三个多月。从交谈中,才知他名叫赵匡胤。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对此念念不忘,遂赐名村中小庙“养老院”,庙内可供奉“皇帝万万岁”牌位。并传下御旨:庙起东至弥河、西到黑山,百姓不纳皇粮,只缴少量的“庙粮”。后来,圣水峪村演变为养老院村。现今青州市弥河镇有上院、下院二村,即为此村,村中有庙。
其二:青州西南山区有一风景名胜仰天山,山中陡崖,壁立千仞,名佛光崖。崖前有文殊寺,为北宋初年所建。传说赵匡胤流落青州,夜间做了一梦,梦见一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禅音袅袅,佛光普照。第二天,走到仰天山,眼前景象竟与梦中相似,赵匡胤大为惊异。做了皇帝后,就下旨在仰天山建文殊寺,以纪念梦中吉兆。
其三:赵匡胤颠沛流离,困苦疲乏,走到青州以南的董沟村,住进董家店。夜间,董家店主人见这人行踪可疑,便报告官府,派兵捉拿。赵匡胤心中有事,睡不安稳,一连做了三个恶梦,三次惊醒。发现官军追捕,慌忙逃走,躲进荒山中的荆棘丛里。第二天天明,官兵退走,在棘丛中躲避半宿的赵匡胤发现,尽管荆棘满山,自己则毫无损伤,再仔细一看,这满山荆棘与别处的不一样,别处是倒钩刺,而这里是顺钩刺,不扎人。赵匡胤做皇帝后,想起在青州的遇险,便下旨在董沟村建了一所“三觉庙”,逐渐演化为村名。至今,青州市王坟镇逄山一带的荆棘不长倒钩刺,当地百姓称之为“顺王棘”,加意保护。
传说中都提到赵匡胤曾落难青州。那么,赵匡胤是否真的到过青州呢?
据历史资料记载,赵匡胤生于五代乱世时期的洛阳,父亲赵弘殷在后唐禁军中任中级军官。赵匡胤自小极有天赋,不但书读的好,也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武功。但五代战乱不已,朝代时常变,皇帝轮流做,赵弘殷家道中落,窘迫潦倒。赵匡胤21岁时,便毅然离家出走,开始了历时三年的漫游生活,决心在外面闯荡一番。
三年漫游,困苦艰难。赵匡胤先是去陕西等地拜访父亲的几位好友。但世态炎凉,前辈们对这位落魄的年轻人冷眼相看,拒之门外,好一些的送他几贯钱,打发了事。赵匡胤囊中如洗,想用这几贯钱赌一把,谁知赌 场上的赌徒欺负他是外地人,一看他要赢了,就拳打脚踢,连本带利抢个精光。所以后来有了一句歇后语:赵匡胤赌 钱——许输不许赢。
赵匡胤又流落到湖北襄阳。一位寺院的老僧见他紫面丰颐,豹头环眼,破衣褴褛掩不住英挺之气,暗暗称奇,便告诉他:“乱世出英雄,北方战乱不已,南方相对稳定,所以应该北上,而不应南下。”听了老僧的指点,赵匡胤如梦初醒,转途奔向山东、河北一带,日夜兼程,寻求发达的契机。“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这两句咏月诗表现了赵匡胤北归时的亢奋心境。
赵匡胤北归,从河南商丘转入山东,继续漫游。这时极有可能到过青州,所以才在青州留下了众多的传说,而且传说中的情节与赵匡胤落魄漫游时的景况非常吻合。当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敢断言。

最后,赵匡胤辗转来到河北邺都(今大名县),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得到郭威的信任和重用。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赵匡胤因功提拔为禁军行首,负责宫廷禁卫。此后,赵匡胤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在军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强大势力,为后来的 “陈桥兵变”奠定了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子陵钓鱼处

今青州市西南山区王坟镇,有个钓鱼台水库,象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翠色葱茏崇山峻岭之中,青山绿水,峡谷平湖,赋予了自然风光生动的灵气和鲜活的生命。  
水库容量不大,仅100多万立方米,汇集仰天山及其附近山峰众多山泉而成,但湖水清澈,环境优美,颇为人们喜爱。尤其是夏季多雨时,湖水沿高坝漫溢而出,形成近20米高的人造瀑布,长津激浪,飞流直下,涛声震谷,惊心动魄,十分壮观。  
“钓鱼台”之名,源于附近的钓鱼台村。山村很小,但文化内涵极其深厚,——相传此地即是汉代的著名隐士严子陵钓鱼之处。明代钟羽正所著《崇雅堂集》,也称“披羊裘者(严子陵)钓于此”。附近有山名富春山,旧建有严陵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子陵,本姓庄,名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县人。《后汉书》避讳汉明帝的名字,改庄为严,因此后人只称他为严子陵先生,倒把他的真姓隐没了。严子陵少年时期就有高名,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引为知己。刘秀打下天下做了皇帝,严子陵却改名换姓,避家他去,隐居青州。汉光武帝忆念故人,派人去他的老家浙江会稽访问踪迹,不见下落;再令海内各处搜求,也没有结果。刘秀始终不肯忘怀,就口述他的面貌,使画工绘成肖像,到处物色。  
刘秀带兵平定张步割据时,来到青州,有人禀报,“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面貌酷似画像中的严子陵。刘秀大喜道:“这定是子陵无疑了!”于是准备了好车好马,派使者前去聘请。严子陵听说后,却躲避起来。使者接连找了许久,不见踪影,回禀刘秀。刘秀无奈,只好自行回到京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失落的岩画

公元前221年,强大的秦国已经相继翦灭了赵、魏、韩、燕、楚,山东六国诸侯只剩下齐国。秦始皇派大将王贲带10万大军,兵临齐国北境。这时,齐国田建为王,昏庸无能,既不帮助五国抗秦,也不整修武备,40多年没有战事,战斗力荡然无存。在王贲的大军面前,齐王田建开门投降,齐国灭亡。为了防止齐国死灰复燃,秦始皇把齐国的贵族和豪富迁徙到陕西咸阳以及巴蜀等地,自此,当时世界上最为宏大的都市临淄一蹶不振,衰退下去。  
齐国绵延800年,土地广阔,财赋富庶,可谓盛极一时。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五霸之首,而秦国还是不起眼的小国;战国时期,齐威王为关东盟主,而秦国则四面树敌。无论政治影响、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力量,齐国足可与秦国抗衡。可是,最终统一全国的是秦国而不是齐国,原因何在?  
传统的观点认为,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最早废除了农奴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专政,奖励耕战,官吏军士有积极性、效率高等等。  
这些分析,都是正确的。但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地域文化方面的差别:秦国自始至终崇尚一种武力征服天下的战斗精神,其军队的野蛮、善战,号称“虎狼之师”;而在齐国,姜太公时代的尚武精神却逐渐失落,在富裕生活的环境中,奢侈享乐的消极因素不断增长。当秦国厉兵秣马,准备向关东六国开刀的时候,齐国正忙于举办“学术讨论会”,让稷下学宫的先生们高谈阔论,争辩天地的边沿、时空的尽头。当秦国“以功劳,行田宅”,奖励军士征战的时候,齐国的公卿则大兴养士之风,网络“鸡鸣狗盗”之徒,沽名钓誉。当秦国实施“远交近攻”策略,逐个消灭列国时,齐国则苟且偷安,满足于40多年的“和平”生活,坐视强大的秦兵翦灭他国。最终,来自黄土高原的秦始皇虎狼之师兵临城下,偌大的齐国竟不堪一击,顷刻土崩瓦解,临淄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一蹶不振。  
对于齐国衰落的颓势,当时就有卓见之士清楚地意识到。这在青州尧王山失落的岩画之中,可得到印证。  
岩画,即远古时期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作品。世界上最著名的有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塔西里岩画,欧洲西班牙北部的艾塔米拉岩画等。我国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记载有多处岩画,而尧王山岩画,便是其中之一。  
尧王山,位于青州城西北隅,因传说中的尧巡狩至此而得名。山间曾建有尧王祠,已堙没。尧王山并不高,海拔仅334米,但位置却奇特:连绵九个山头,伸向葱绿的平原,形成一个“半岛”。登上主峰,西北远眺,是齐国故都临淄;东北望去,原野展延,直至浩瀚的大海,是齐国富庶的腹地。  
对于尧王山岩画,郦道元是这样描述的:  
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唯刀剑之踪逼真矣。至于燕锋代锷,魏铗齐釯,与今剑莫殊。以密模写,知人功所制矣。  
岩画中有战马,有将士,还有齐全的武器装备。从所述内容看,有战国时期燕、代、魏、齐等国的兵器,肯定创作于田齐昌盛之时,而且是纪念一次战争的胜利,或者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中原的功勋,或者是马陵之战中孙膑大破庞涓的业绩,或者是火牛阵大败燕兵田单复国的壮举,总之,它体现的是齐国先人的勇武气概。  
那些不知名的齐国艺术家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把画址选在尧王山,远离歌舞升平的繁华临淄。其用意,大概是预见到了齐国不肖子孙就要安乐亡国,期望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让尧王山见证青齐大地的荣辱兴亡,传承强齐霸业的英武豪情!  
应该说,齐文化与秦文化,在早期,都有尚武、重利的文化传统,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化,两种文化发生了细微的变化。齐国的富庶与安逸,导致齐国人“尚奢侈、重个体”,而秦国相对艰苦的环境,导致“尚节俭、重众战”的传统;同样尚武,齐国是“怯于众战,勇于持刺”,单兵作战很英勇,集体打仗是弱点;秦国则相反,长处在于团队精神,在于强大的组织力,在于高度统一的整体战斗力。所以后人评价:青州风俗“急之则离散,缓之则放纵”,组织纪律性不强,是有一定道理的。  
尧王山岩画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浸蚀,至今已不见踪迹。博大精深的齐文化,丢掉尚武精神,缺失团队精神,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而且这种缺陷直接影响了后期青州文化的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文化与青州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繁荣,是当时各国罕见的。
古书《战国策》记载了当时齐国的繁荣: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数千里的广袤疆土,四十里的城池,数十万的庞大军队,吃不完的粮食堆积如山。齐国的人们如此富裕,生活也充满乐趣,弹唱歌舞、斗鸡走狗、博弈竞技,玩乐方式可谓应有尽有,甚至还成为世界足球运动的发源地。临淄城,居民达7万余户,是当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庞大的都会。在这里,车多的车轴相撞,人多的摩肩擦踵,衣服多的可以连成帷幕,挥洒的汗水就像下雨。人们富足,因而也心志高、气轩扬。这是多么繁华的情景!
如此繁盛的齐国,也就创造了璀璨的齐文化。
山东地域文化,向来称之“齐鲁”文化,但“齐”文化与“鲁”文化有异同。鲁文化发端于春秋鲁国,集大成于孔子,是中原文化的主流。其主旨是固守传统、强调原则、坚守信念,体现深沉的责任感和道义感。齐文化承继东夷文化,相对于中国西部“黄河文明”,是古代中国的蓝色“海洋文明”;先秦时代的齐国西踞泰岱,东瞰大海,有渔盐之利,囊广袤之地,形成了开放进取、崇尚功利、善权变、富幻想的文化传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野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齐国的大国之风,主要体现在它的务实思想、包容精神、阔达民风等文化内涵上。
务实进取的思想,是姜太公治齐的建国之本。姜太公了解东夷人的礼仪传统,治国方略是 “因其俗,简其礼”,只五个月就安定了齐地,并很快使齐国富强起来。关键措施就是“因顺当地的习俗,简化君臣之礼”,不搞繁琐政治,一切从简从易,政令平易近民,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相反,周公使自己的儿子伯禽治理鲁国,是“变其俗,革其礼”,大破大立,强令推行那套极端繁杂的周礼,结果,三年后才向周王室“报政”,基本安定下来,但鲁国仍然长期软弱,不得不“北面事齐”。同时,姜太公非常注重发展经济,他说:“大农、大工、大商为之三宝”,“三宝完,国乃安”。把发展工、农、商经济作为基本国策,特别是重视商业,这在当时是极有远见的。而且,齐国注意商业道德,管仲提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提倡以义御利,诚信经营,公平交易,这都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包容开放的精神,首先体现在对人才的重视上。励精图治的齐桓公,就很懂得人才的重要,为了建立霸权,广纳天下英才,养着80多名“游士”,并给他们提供好车、好马、好衣服和大量的财帛,让他们周游列国,招纳天下贤士来齐国。管仲曾辅佐过齐桓公的政敌,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但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同时,齐国还注意学习吸纳各种先进思想。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百家立说,诸子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对各家学说,齐国贯彻兼容并蓄的政策,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曾经游学齐国,在齐国讲学。战国时,齐国在稷山(今青州与临淄交界处)下建立“稷下学宫”,延揽“四方文学游说之士”,稷下学宫在齐威王时兴盛起来,到齐宣王、齐缗王时,各国学者来稷下学宫游学的更多了,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等,齐王给他们很高的礼遇,称他们为“稷下先生”,先后有76人被授予相当于大夫的爵位,临淄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化城和学术中心。
阔达淳朴的民风,最能体现齐文化的平民基础。司马迁说齐人“阔达多匿知”,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山东人大度、率直、憨厚的性格。齐国秉承东夷文化,东夷人以鸟作为部落图腾,自古就有“君子之国”的美誉。古书《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肉,其人好让不争”。对此,后人从五行学说上给予解释,认为东方青州之地,属于木德,万物生长的地方,所以古青州人性情平和,相处融洽。《后汉书·东夷传》也说住在此地的东夷人,“言仁而好生”, “天性柔顺,易以道御”。“仁而好生”,就是爱人爱物而不善戕害;“天性柔顺,易以道御”,就是见利而让,好让不争,识大体,讲道理。总之,齐国民风阔达,性格平和,有仁爱之心,非常讲道理。
两千多年前,齐文化以她独具的魅力和品格,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大地的东方。西晋永嘉五年(311年),青州刺史曹嶷看到临淄城无险可守,便在今青州市区筑广固城,把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政权移到广固城。此后数百年间,临淄城荒芜,青州城取代临淄,成为山东三齐大地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齐文化便演衍为青州文化。
古代青州文化,就本质而言,与齐文化一脉相承,但又有所发展和丰富。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崇儒术”,加深了鲁文化对齐文化的浸润融合。魏晋南北朝期间,青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民族交融的同时,文化交融也极为强烈。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占据青州,带来了草原勇猛之风、燕赵壮烈之气;刘裕灭南燕,夷广固,江南士族相继而来,又带来了水乡秀丽之风、吴越文雅之气;西方佛教在青州的兴盛,深邃的哲理、恢弘的思想也发生重大的影响,从而使青州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在根深蒂固的务实、阔达、包容精神基础上,充实了尚礼仪、重理想、好思辩等崭新内容。
青州文化历经隋唐五代到北宋,再到明清,不同时代,呈现出鲜明的不同特点。但作为地域文化,其内核仍然是务实进取的思想、包容开放的精神、淳朴阔达的民风。数千年来的潜移默化,已经厚厚积淀于青州人民的血液之中。今天,青州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已经熔入华夏文化的浩瀚大海,但其独特的影响,仍然在青州大地上展示它的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5

主题

5231

回帖

2万

积分

副师长

跌倒了,爬起来再哭~~~

积分
27172

靓MM之章社区居民

QQ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2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和代齐

公元前4世纪,中国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生的“三家分晋”和“田和代齐”就是这一转变的政治标志。
齐国的田和,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陈完在齐桓公时,为了躲避陈国的内争,逃到齐国,改姓田氏。为何改姓“田”?一种说法是古代陈、田发音相近,田陈一家;再一种说法是陈完“始食菜于田”,即得到一块名叫“田”的封地,“田”就在今青州市朱良、高柳一带。
齐桓公招贤纳士,对田(陈)完很器重,让他做“工正”的官职,专管百工制作之事。田氏的势力逐渐强大,到五世田乞时,开始大肆笼络人心,在向贫苦农民放贷时,用大斗借出,用小斗回收,所以民众很拥护他。当时的齐国国相晏婴看出田氏的野心,劝告齐景公,但齐景公不听。晏婴私下叹曰:“齐国的国政最终要归于田氏了!”
齐景公死后,齐国贵族高氏、国氏立景公的儿子姜荼为国君,田氏趁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高氏、国氏,废掉姜荼,另立姜阳生为国君,田乞为相,掌握大权。田乞死后,其子田常继续为相,又发动政变,把几家强大的贵族全部消灭干净。田氏“割齐安平以东至琅琊,自为封邑”,这样,淄河以东广大土地都成了田氏的家产,面积占齐国国土的一大半,齐国国君实际成为傀儡。
田常为了扩大田氏宗族的势力,便极力多生儿子,“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把个子高、身体好的女子 100多人招纳在家中,且允许宾客自由出入,与这些女子偷情。这样,田常死的时候,就有了70多个儿子,自然,田氏家族的势力也就大大增强。
公元前386年,田常的孙子田和,干脆废掉姜氏,把姜齐的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赶到海边,仅“食一城”。田和自立为齐国国君,周天子只好承认田和为诸侯。这样,完成了田氏代齐的过程。
田氏代齐后,齐国国势又盛。齐威王在位时,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马陵之战,大破庞涓,称雄诸侯;并大兴稷下学宫,开展“百家争鸣”,极一时之盛。到齐宣王时,任用田婴为相,整顿吏治,使国势上升。
田婴有子40余人,其中有位贱妾生的孩子,名叫田文。田文开始不被父亲钟爱,后来向父亲论述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让父亲大为惊奇,从此另眼相看,并让他主持家务,负责招待门客。田家的宾客越来越多,名声闻于诸侯。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在薛邑的封地,号孟尝君,与战国时期的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设法延揽各诸侯国来的士人,连一些流亡和犯罪的人都投到孟尝君门下。他拿出全部家产招待他们,食客达到3000人,无论贵贱,待遇都一样,即便“鸡鸣狗盗”之徒,也待为上宾。这些宾客也常常以能为孟尝君做事、尽力为荣。
秦王听说孟尝君的名声,便请他到秦国担任丞相。后来又听信别人的谗言,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准备杀他。孟尝君暗中派人向秦王宠幸的姬妾求情,这位姬妾提出要以得到孟尝君的狐白裘为条件。当时孟尝君确实有件狐白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可是已经奉献给秦王了,孟尝君焦虑不已。这时,有位门客说:“我有办法得到狐白裘。”这位门客是惯偷出身,他趁着黑夜从秦宫的狗洞里摸进去,把那件狐白裘偷了出来。那位宠姬得到狐白裘,便去说情,秦王就把孟尝君放了。
孟尝君马上乔装打扮,改名换姓,连夜逃走。逃到函谷关,关门紧闭,要到早晨鸡鸣之后,守关者才开关放行。孟尝君担心追兵赶到,十分焦急。门客中有一人模仿鸡叫,维妙维乔,引得群鸡齐鸣,守关人误以为天已拂晓,就开关把孟尝君放走了。等到秦王得追兵赶到,孟尝君已经远走高飞。
平时,孟尝君广揽门客,这些“鸡鸣狗盗”之徒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众人对孟尝君的远见都很佩服。孟尝君返回齐国,被任命为齐国宰相,主持国政。他曾经联合魏、韩,三国联军讨伐秦国,一直打到函谷关。
齐国存在的800年间,今青州市区域始终是齐国的腹地,社会繁荣,经济发达,也是王公贵族频繁活动的地方,至今留有许多齐国遗存。
齐国的墓冢,青州市境内有太公墓、二王冢、四王冢、陈敬仲冢、苏秦墓等。太公冢,为田和的墓葬,在今普通镇程家沟村南侧高岭上。现存封土东西190米,南北84米,高30余米,很是壮观。陈敬仲,即陈(田)完,墓冢在今朱良镇,附近有村,名为“陈家冢”。“二王冢”、“四王冢”在今青州、临淄边界,据专家考证,“二王冢”是姜齐桓公、景公的墓冢,“四王冢”则是田齐威王、宣王、缗王、襄王的墓冢。这些墓冢,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秦墓,在今东夏镇苏埠屯。苏秦,东周洛阳人,战国著名的纵横家,游说山东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富贵一时。后苏秦自燕奔齐,齐国权臣妒忌苏秦,派人刺杀,未遂;齐王搜捕刺客,不能得到。苏秦对齐王说:“有人对我恨之入骨,如果您把我处死,车裂于市,刺客必然就能找到”。齐王如其言,杀苏秦,果然刺客高兴地跳出来,被齐王抓捕杀掉。
田婴为相时,被封于薛邑,称为薛公。明嘉靖《青州府志》考证:“孟尝君薛邑在淄川,今寿光地,其墓在寿光西四十里朱良镇。”这里说的淄川,是指汉代的菑川国,管辖到青州北部平原,治所在今昌乐尧沟,薛邑大约就在今青州北部,今朱良镇有孟尝君墓和冯驩墓。该镇还有臧台村,是古代齐国的聚落,因附近有“臧台” 而得名。臧台,为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武仲所筑的屯兵处。
此外,今青州市有许多村名源于齐国。例如:邵庄镇的“王孔”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王驩、孔巨野二人带兵镇守之处;普通镇的“车马”村,村址出土齐刀币,为齐国驻车屯马之处;王母宫镇的“范王”村,多次出土齐国刀币石范,当为齐国铸造钱币的作坊;高柳镇的“马兰”村,为齐国养马的马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