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论坛

  • 0536-3291910
  • 举报邮箱:9626482@qq.com
搜索
猜你喜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居庸关

(原创)鞠姓的起源分衍与迁徙

[复制链接]

3

主题

10

回帖

2102

积分

列兵

积分
2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 16: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发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01

回帖

692

积分

上等兵

积分
692

新人进步奖社区居民

QQ
发表于 2009-1-4 23: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没有最帅,只有更帅,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0

回帖

2102

积分

列兵

积分
2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迁徙脉络

    在上述大量史籍中,记载最早的鞠羡的祖上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因何来到东莱史志没有记述,鞠彭、鞠彦云、鞠俨、鞠常这四位横跨六百多年历史长河的鞠姓先祖是否为同一枝鞠氏的嫡系传人目前也无法确切考证,但是从“大宋故广文助教西平郡鞠公墓并序”的墓志铭头的记载可以认定东莱鞠氏是从西平郡分衍出来的山东鞠姓的土著应该视为不争。在东莱长时期的动荡不定的生活中,这枝鞠姓沿着以祖居地掖县和黄县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文登、高密不断的扩展和迁徙,据《文登县志稿》记载:文登鞠姓的始迁祖是鞠积,鞠积公则是在五代十国时期由祖居地黄县野基移居文登的。而高密籍的鞠常和鞠仲谋家族其祖上究竟始迁于何时何地,是迁自南山灵源观鞠家庄还是来自野基鞠家村目前尚不得而知。

    在这种不间断的迁徙中最主要的路径有三条,第一条是上文提到的鞠彭率众跨海北渡辽东的路线;另一条是向东扩展到山东半岛边缘的文登一带;第三条则是向南迁徙到达高密并通过高密进一步向南发展。在这三条迁徙途径中,从黄县到掖城、平度、高密、诸城、莒县、临沂、淮安、扬州一直迁徙到大江南北中华腹地的迁徙通道最为著名,从隋唐时期到元末明初,大部分鞠姓先民都是通过这条通道迁徙到全国各地。在这条通道中,淮安山阳因为依傍运河而成为通道上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集散地,很多先民在从早期的东莱郡或五代以后的登莱二州向南的迁徙中都在这里弃车作短暂停留等待乘船,或许有的便在此长期定居下来甚至发展成为当地的高门大户,因而留下了“山阳衍派,太傅分支” 这著名的宗祠对联。

    在这种不间断的迁徙中,由于不甘忍受金元等少数民族的统治和奴役从北宋末年(公元1126年)开始的靖康大移民一直持续了长达150年的时间,这期间,从黄河下游一带向长江流域及其下游一带移民总数达500万之多。山东的鞠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期间跟随抗金英雄岳飞迁徙到长江下游北岸以泰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据传说,当岳飞被十二道金牌招回时,曾安抚跟随他从山东来到泰州的包括鞠姓在内的十个姓氏的先祖说:你们一定要在这里安心的生活下去。他们遵照岳王的遗训,将他乡当故里,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他们的子孙也曾在这里从军,跟随朱元璋决战大江南北,为驱除达虏、建立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

    元朝末年,在山东境内爆发了著名的红巾军之乱,这些头扎红头巾的号称“农民起义”的暴民烧杀抢掠无所不为,所到之处白骨蔽野,民不聊生,人们迫不得已躲避山林,迁居他乡。网名叫“见世面”的一位鞠姓网友公布的家谱资料说:我始祖原籍登州黄县野鸡沟,自元末明初避红军之乱,兄弟三人逃于沂邑西南召忽庄。后文清祖居莒州,文锡、文周祖双居召忽。所谓“野鸡沟”,即今冶基村。经调查,冶基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确实存在一条南北走向高出地面四米多的大沟,试想在人迹罕至的古代,那里杂草丛生,是珍禽野鸡理想的栖息地,俗称“野鸡沟”也是可能的,而宋代碑刻称之为“野基村”。因此推定,宋代的官称“野基村”是由俗称“野鸡沟”转化而来,如今的“冶基村”是古代“野基村”的音传字讹,绝不像有些文章解释的是古代“莱子国”的冶炼基地。如今,三兄弟中只有文周公一枝的家谱完整的流传下来,而当初“召忽鞠氏三兄弟”始迁时走的也正是这条路线。

    在鞠姓先民的迁徙中,有“官迁”和“民徙”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官迁的迁徙路线脉络都比较清晰,谱牒相对比较完整,泛字井然有序;而民徙的大多都没有家谱,泛字毫无规律乃至无法接续。在种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当然也有早期迁出胶东,过了许多代又回迁的情况,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迁徙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官逼民跑”的时代浪潮。当然,这种迁徙不仅限于鞠姓,他包括了生活在胶东地区的土生土长的广大贫苦农民。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荒,山东境内十室九空,成为千里无人烟的荒僻之地,山东现在的鞠姓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迁过来的。这种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移民有军垦戍边的军人集体调动和山西、河北民间移民两种形式。

    据乳山市志记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守卫海阳千户所的二十四个姓氏的军户中就有鞠姓军户。明初为防倭寇侵扰,朝廷曾经将地处云贵川交界的“乌撒卫”的士兵成建制的调往山东沿海守备屯田,他们先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这些调到胶东地区的军户大多都是当初追随朱元璋起兵,祖籍在苏皖北部和朱的家乡凤阳的有功军校,由于在云南携家带眷居住的时间较短(据考证只有二十年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难怪他们的后代只记得苏皖北部的祖籍而不记得云南的家了。在海阳所的鞠姓军户转业后,沿海阳所——白沙镇念头村(原名叫鞠家庄,明朝末年鞠姓迁走后更此名)——南黄镇西洋水村的路线迁徙到山东半岛腹地。在居住地,这枝鞠姓和其他云南军户一样都被当地人称作“小云南”,经考证所说的“小云南”不是地域名称,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一个移民族群”整体的俚称,是山东土著对千里迢迢来自云南军户移民集体的民间称谓,就象东北人对山东移民叫“小山东”,中原人对四川过来的人叫“小四川”一样。这里的“小”是俚称,“云南”则是地域名称,并不专指云南某地。

    据有的曲姓朋友家传,说他们原本也姓鞠,是明初大将鞠福禄的后代,鞠福禄随同朱元璋起兵在征战中殉国,临死前向朱元璋推荐了著名将领徐达,念及旧情其子孙被朱元璋封在云南某地为定远侯。后来因为得罪国舅(西宫之父)获罪满门抄斩,圣旨传到辖地,县令欲相救便问:“屈不屈”?答道:“曲”,于是便改鞠为曲;这位朋友确信自己是鞠氏的后代,并说其祖坟的石碑上有“曲姓传承于鞠氏”的记载为证。这段故事至少传递两点信息,第一其先祖来自云南,第二是朱元璋起兵时的将领,这两点与上文的说法是否吻合?可见这枝鞠姓应该是当年跟随朱元璋在苏皖北部的山阳郡从军,建国后又奉命跟随傅友德到云南平叛,平叛结束后又被征调到海阳千户所守备屯田的军户。

    另据研究发现,隋唐时期在“黑水”(今黑龙江)流域一带出现了一个古部落叫“黑水鞠”,很多探源文章都称“黑水鞠”是满族的直系祖先(有争论,目前尚无定论—编者)。对此《新唐书》记载说:“有鞠,或曰祴(gai平声),居拔野古东北,邻于黠戛斯剑海之濒,有木无草,地多苔。无羊马,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又以鹿皮为衣,聚木作屋,尊卑共居”。由此证明这个称为“鞠”的部落历史上确实存在。按照“在我国古代史中,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地处中原的民族和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的不间断的迁徙、分衍和融合;同时地处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中原民族的向心力”这一基本理论分析,很显然这个作为古代部落名称的“鞠”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鞠姓相吻合决不是偶然的。

    综上所述,鞠氏家族的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艰苦的迁徙过程。首先在先周时期甘肃庆阳的北豳起步逐渐向南迁徙进入关中,大约在东周和春秋时期又发展到山东一带,然后两支鞠姓合流。鞠姓的郡望由先周时期的北豳——战国时期燕国的辽东郡——西汉前期的汝南郡——东汉时期的西平郡——魏晋时期的东莱郡一直发展到宋元时期的山阳郡。其中上文提到的东晋初年的东莱太守鞠彭率众迁徙辽东的鞠姓与秦始皇灭燕后在辽东襄平的鞠姓土著再次合流又向北或向东迁徙进入三江平原和高句丽,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满族和朝鲜族的鞠姓。据统计,目前中国朝鲜族的鞠姓已经列入前80位。

    在汝南郡,由于政权的更迭鞠武的直系后代便从躲避转入公开并且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经过休养生息,家族宗属枝系繁茂,汝南郡遂被确定为鞠氏早期的“郡望”一直流传至今。同时汝南郡在其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呈放射状的向全国各地发展,从西汉晚期鞠谭的入仕京城长安,转而因“东平王事件”的牵连又率其子鞠閟“避难湟中,因居西平,改鞠为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鞠羡、鞠彭、鞠殷祖孙的任职东莱和稍后的鞠璋、鞠延增、鞠彦云祖孙三代在东莱活动的记录以及其他因生活所迫而进行的不见经史传略记载的迁徙都证明了这种分衍的过程。在各种因素造成的迁徙中,任职导致的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次人口大灭绝的洗礼中经验证具有强大的生存权和生命力,正是这种因职务升迁而造成的分衍和迁徙使得鞠氏在历次磨难中将仅存的一点微弱的生命之火得以延续,乃至发展到今天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具有16万人口规模的姓氏。

    经研究发现大约在清朝后期的咸丰年间(公元1860年)关东地区正式向流民开禁,山东百姓由于1855年黄河改道的水患造成大量土地的盐碱化以及农民起义战火的蔓延纷纷涌向开放的关东,大批鞠姓家庭正是在这一时期携妻带子扶老携幼,大多数都是乘小舢板跨越渤海湾从水路闯入关东,这就是东北的绝大部分鞠姓家庭祖籍都来源于山东半岛的原因之所在。笔者的祖上就来自一个叫做“登州府文登县小二甲莱明社”的地方,那时肯定是因为人多地少,无法生存,于是我的先祖便沿着他的先祖开辟的那条海上路线被迫北渡辽东在一个叫“大孤山”的地方第一次落脚,后来又挑着箩筐,一边装着的是一个或几个年幼的娃娃,一边是仅有的一点衣食行囊,几经辗转最后定居在松花江畔。对这渺茫的身世我曾利用过去方便的条件探询过,也曾以“ 祖居文登考无边;横渡辽东大孤山。车马济济阳关道;箩筐楚楚陌路间。老山头下风水地;树影倒挂水瓮前。安得钟馗斩魔刀;砍断喇庙雕翎箭”的诗句来寻根问祖,但是都一无所获。经查询,前面提到的“甲”为保甲,“社”为社仓;社仓是清代保甲制度中的基本单元,有“常则社仓易于醵资,变则团练易于合力”的作用。直到今天在山东东部地区以某某甲命名的村屯仍然很多。据统计,目前山东威海、江苏泰州、河南邓州、东北地区是中华鞠氏的四大集居地,江西和四川也有一定规模的分布。

    鞠姓家庭的迁徙过程充满了痛苦与艰辛,他们或避难或躲灾或迫于生计或隐姓埋名。由此在鞠氏家族内部或民间盛传的“鞠麴一家 ”“鞠曲一家”“死鞠活曲”之说绝不是无稽之谈。这种不得已的隐姓埋名改换门庭的作法极大的限制了鞠姓家庭的发展,这应该是鞠姓到目前仍然是小姓的原因之一。但鞠姓先民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他们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终于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繁盛中国大地!

    [注: 2005年11月20日第一稿 ,2006年4月18日第一次修改增补,2006年7月25日第二次修改增补,2006年12月14日第三次修改增补,2007年2月19日第四次修改增补, 2007年6月25日第五次修改增补,2008年3月27日第六次修改增补。2008年5月10日第二稿] (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322

回帖

3109

积分

上等兵

乱红

积分
3109

新人进步奖

QQ
发表于 2009-1-7 08: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96

回帖

2505

积分

一级士官

想活地简单点,可生活不让!

积分
2505

新人进步奖灌水天才奖

发表于 2009-1-7 09: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只看了鞠姓的祖宗,知道是谁了
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