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论坛

  • 0536-3291910
  • 举报邮箱:9626482@qq.com
搜索
猜你喜欢
楼主: 篁溪居士

[天南地北] 壮哉,岳少保;悲哉,岳武穆----略论岳飞之死因

[复制链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环卫官
所谓的环卫官,是一种授予宗室、外戚、武官的荣誉性职衔,并无实际执掌。包括: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
左、右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
左、右骁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左、右武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左、右领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
左、右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郎将
环卫官共有六十级,不知为何宋史“四十八阶”?靖康间有所谓“十二卫将军”,故疑中间有变更。南渡后,隆兴年间,循旧制,立十六卫如故。又,环卫官之名,不知源自何处,待考……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宦官
宋朝之宦官,通称“内侍”。
北宋时,管理宦官的机构为内侍省与入内内侍省,大约是宋太宗淳化年间,才最终定下内侍省与入内内侍官的名号。
内侍省:掌管内朝供奉之事,又称“前省”、“南班”;入内内侍省:更近皇帝后妃,地位较高,又称“后省”、“北司”。  
入内内侍省设:都都知、都知、副都知、押班、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
内侍省设: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领省事、高内东头供奉官、内西头供奉官、内侍殿头、内侍高品、内侍高班、内侍黄门。
自供奉官至黄门,以一百八十人为定员。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内侍初补,为小黄门,经恩迁补为内侍黄门。入内内侍省的内侍缺员,由内侍省补足。
入内内侍省的官称,在熙宁中曾有改动,凡内省客使、延福宫使、宣政使、宣庆使、昭宣使,皆是。
南渡后,高宗绍兴三十年,撤销内侍省,并入入内内侍省。
宋初严宦官之禁,不令预政事。有“不得已”差出外方,亦只准做一事,不得妄采他事奏陈。但其后渐弛,或以内侍为监军,或为走马承受公事,为皇帝耳目。又使宦官提举京师诸司库务、监某州酒税等,后来竟发展到出任经略安抚制置使、宣抚制置使。而童贯更是统兵封王、领枢密院事。但至南宋时,惩于童贯之害,禁令又严。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宋一朝,宦官人数由太宗时的不超过五十人,发展到仁宗时定员一百八十人;至神宗时,暴增至五百八十人,再至徽宗时,骤增至数千人,至南渡后又裁定为二百五十人。
这一人数的变化,基本上反应了宦官势力在宋朝的大小变化。
宋朝单独制定了宦官官阶,凡宦官升至内东头供奉官,就不得再升转。若要再升,归于吏部,注授宫外差遣,不得在宫中任职。这个制度在北宋末期被破坏,南宋时又严格遵守。
整个宋朝,宦官的势力基本上得到控制,即便童贯祸国,其势力亦远不能与汉唐明三朝相比,这是与士大夫的整体强势有关的。
但是在神宗朝至徽宗朝,宦官势力表现出抬头的趋势,并且最终成为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今人限于意识形态,往往讳谈其中的原因,但是南宋之人,有切肤之痛,却早已指明其罪可上溯至王安石变法。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论及此事,常简单的以为是南宋人之偏见,却不知南宋人身居当时,对细微变化处,感觉更为敏锐,今人反而只能得形,而难得其实。
王安石欲以天下为己任,革除弊政,本不足非,但是他手段激烈,性格偏狭,几乎与整个士大夫阶层为敌,导致了士大夫阶层的反感。于是王安石不仅仅自己要结交宦官,以求影响神宗,连带神宗在变法时,也感觉阻力重重,不得不大量差遣宦官。
因此出现了宋朝第一次宦官势力增强的事件,其后泰、佑两朝,党争与宫廷斗争几乎都围绕新法展开,士大夫自相争斗,宋朝元气大伤,而出现了童贯祸国之事。在神宗时虽有内侍带兵,但只是临时差遣,并非管军将帅,但是到了徽朝,竟发展成统率禁军,领枢密院事。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宋高宗即位后,第二天便下诏:“朕将规复旧章,不以手笔废朝典,不以内侍典兵权。”(三朝北盟会编)
所谓“手笔废朝典”,便是讽刺神宗的内批,此亦起自新法;所谓“内侍典兵权”,更是讽刺裕、佑朝之事。
所以终南宋一朝,不仅无内侍领兵,更是连监军都不让内侍做,其痛之深如此。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爵、食邑、食实封
宋代爵名沿唐、五代之制。
北宋前期有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神宗朝减为九等: 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
哲宗朝定为十等: 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南宋朝亦为十等: 王、嗣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皇子、皇兄弟封国为亲王,亲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封郡王、国公、郡公等。北宋前期,文臣少卿监以上、武臣诸司副使、宗室率府副率以上有封爵。
元丰改制,侍从官以上始得开国之封爵,卿监以下不许,宰相直封国公。
文武臣无生前封王者,死后可追封。生前最高封爵为郡王,如童贯为广阳郡王、韩世忠为咸安郡王、张俊为清河郡王。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7: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食邑有十四等:一万户、八千户、七千户~一千户、七百户、五百户、四百户、三百户、二百户,食邑多少与封爵相关;
食实封七等:一千户、八百户、五百户、四百户、三百户、二百户、一百户。亲王、宰相有特加至数千户者;
宋代封爵、食邑都是虚衔、虚封,只有食实封有实际意义。南宋理宗前,每食实封一户,月加二十五文俸禄。
官员之封,不得世袭。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8: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中央行政体系

此处所言“行政”,是广义的,包括决策的中枢机构与执行的行政机构。
北宋前期,有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学士院与舍人院。元丰改制后与南宋,有三省、枢密院。其中枢密院归入军事体系介绍,三司归入财政体系介绍。
北宋前期,是以使职差遣为主的时期。其最高决策机构是“中书门下”,其题榜曰“中书”,所以又简称“中书”,印文行敕则是“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都堂。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主题

2万

回帖

18万

积分

版主

青州围棋协会秘书长,业余3段,国家一级裁判,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2511

忠实会员社区居民社区劳模最爱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8: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书门下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宰相名义上无所不统,但实际上在北宋前期,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长官。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三师官(本阶)充任。通常设2人,少则一人,多则三人,分日知印。若三相,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为兼监修国史,称“史馆相”,第三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若二相,则以昭文相兼监修国史。
宋朝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北宋前期亦无常员,以中书舍人以上至六部尚书等官充任,通常也设二人,多至三人或四人。
中书门下直属五房: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又有主事、勾销二房,不知职掌何事?)五房各置堂后官3员。太宗淳化四年,改为一员,另设“都提点五房公事”,待遇同枢密院副承旨。
篁溪居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